另外,现在除了董监高外,很多业务条线也开始实行递延薪酬。例如投行保荐人的绩效就会在完成IPO后数年进行递延,“支付给职工的现金”是按照收付实现制核算,可能包含了往年累计报酬递延至当期数据,因此不完全匹配当期应得报酬。
不过,这位券商人士表示,其人力同事指出,即使数据无法完全估算准确,但对业内HR而言,更多地是看各家券商之间的薪资水平差异,因此媒体报道的数据除了为热搜贡献热料外,还是有参考价值。
15家薪酬头部券商大幅拉高行业人均薪酬
此外,记者还发现,从行业整体数据来看,有多达35家上市券商员工人均薪酬不足5万,但行业平均数达到5.55万元。
这是因为,月薪高于5万元的券商公司家数只有15家,占全部公司家数的30%;但他们不但发放薪酬多,人数也多。Wind资讯统计数据显示,50家上市券商员工总数为274760人,而上述15家券商人数总和为127756人,占所有上市券商人数的46%。因此这15家券商大幅拉高了行业平均。
这说明即使是外界人眼中高薪的证券从业者,入了不同公司,获得的报酬也差异巨大,用专业术语讲:这叫做“市场化薪酬”。
券商市场化薪酬制度改革一直是行业的焦点,但每年媒体热热闹闹算过数据之后,又等到下个定期报告日再计算一次、再上一次热搜,证券行业对这个话题的态度却一直像是冷眼旁观。说是“敏感”也好、“低调”也罢,行业百余家公司都不约而同选择了这个态度,本身就耐人寻味。
但记者发现,中金公司曾在回A招股书中对“市场化薪酬”做过阐述,这是券商中少有做出官方公文回应的记载。
在A股招股书中,中金公司表示,公司员工薪酬水平在2017年~2019年中较北京当地“金融业-资本市场服务”行业平均薪酬高出一倍。这是为了“保持员工的稳定性和持续吸纳优秀人才提供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薪酬标准。此外公司国际化业务布局较广,国际化程度较高,境外员工占比较高,导致公司整体薪酬水平与北京市平均工资有一定不可比性。”
有券商人士对记者表示,中金公司、中信证券给出的薪酬待遇高是业内公认。但首先在于这两家公司盈利能力强、资源背景雄厚,能赚钱自然也就能给员工更好的福利待遇。此外,许多券商、尤其是国有券商在进行薪酬改革时,监管也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该券商人士反问道:“我公司后台员工的基本工资只有几千元。这种情况下,又如何能在人才争夺上与中金、中信竞争呢?”
此外,即使是同一家券商,前中后台薪酬差异也是巨大,甚至在同一个部门也是如此。如一家券商研究所内,能获得公募基金高派点的分析师,收入肯定远远高于无派点的分析师。
但证券从业者的辛苦也值得一说。中信建投的中报中披露的有关研究所数据,给《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中报中,中信建投指出,截至2021年中期,中信建投研究及销售团队共177人,研究业务分为9个研究大组,涵盖34个研究领域,报告期内共完成证券研究报告2378篇,为机构客户提供线上线下路演15000次,调研1044次。
也就是说,就算以120个工作日粗略估算,中信建投分析师平均一天路演125场,就算是加上销售团队一起的177人,平均每人一天路演0.7场,也就是说很可能每隔一天半就有一次路演,这还不包括撰写报告、调研时间。
证券从业者的薪酬或许一直将是个敏感话题,但它自带热度。今年中报后,也许到了明年年报时这个话题又会重启一波。不过,从记者的统计可以看出,各家券商之间为了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确实也在薪酬上下了很大功夫。越是愿意给高薪的券商,往往也越容易吸引人才加盟,做大做强业务。能为员工提供高薪的券商,员工的专业性和忠诚度也越有可能为公司带来回报——这当然更多地是一个哲学命题,考验着制度建设者的管理智慧。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