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8年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整体进入国内一流大学行列,综合排名在全国60位左右。”在学校美好的发展愿景中,处处彰显着雄心壮志。在2021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湘潭大学进步至第101名,相信学校在未来会有着更好的表现。

图源:湘潭大学官网
除了湘潭大学,湖南还有许多具有学科特色、科研实力可圈可点的“双非”高校。
袁隆平院士担任名誉校长的百年农校湖南农业大学,多年来一直在用实际的科研成果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通过长达22年的努力,学校农学院陈立云教授主持完成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C815选育及种子生产新技术”项目解决了两系杂交水稻制种的安全问题,荣获2012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生安学院柏连阳教授主持完成的“水田杂草安全高效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解决了我国南方稻田杂草的安全高效防控现实难题,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获得了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图源:湖南农业大学报
另一所以林业科学为特色的高校,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亦是为我国实现林产工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学校吴义强教授团队主持完成的“农林剩余物功能人造板低碳制造关键技术与产业化”项目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为保障木材安全、生态安全提供了重大技术支撑。
为中国交通、电力、水利、轻工培养了众多人才的长沙理工大学,荣获两项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土木学院韩艳教授参与完成的“强风作用下高速铁路桥上行车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及应用”,在高速铁路移动车-桥风洞试验新技术、风-车-桥耦合振动理论分析新方法、车-桥系统气动防风新装置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交通学院张军辉教授参与完成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粉土路基建造支撑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则攻克了粉土路基长期服役性能差这一国际公认的技术难题,实现了粉土路基长期性能保障与灾变防控。
国家“三大奖”是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设立的最高荣誉,“双非”高校能获得含金量如此之高的奖项,这是高校科研实力的“硬核”认证,拥有了冲击“双一流”的强力背书!
除此之外,还有湖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的湖南科技大学、地跨吉首和张家界两地办学的吉首大学等等……
知名度为何不高?
湖南高校中不乏“优等生”和“特长生”,然而在省外的知名度和存在感却和他们的实力不相匹配,这或许和所处的地理位置、经费支持等因素有关。
从2021年预算经费来看,湖南的地方高校并不“富裕”。仅有省属“双一流”湖南师范大学超过了15亿元,南华大学超过了10亿元,而湘潭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等其他地方强校的经费都仅仅只有个位数。

除此之外,湖南高校正面临着一个更严峻的问题——人才的大量流失。
湖南所处的地理位置可谓强邻环伺,在“南深圳、北武汉”的两面夹击下,只能是便于人才外流。从湖南三所“双一流”高校的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来看,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生的本省就业率超过了50%,但中南大学仅有27.79%,湖南大学毕业生留在华中地区的占比为28.39%,那么留在湖南省的则只会更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