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渠道红利触及天花板
据公司财报,2017年至2020年,公牛营业收入的同比增速一直处于逐年下滑态势,由2017年的34.91%一路降至2018年的25.21%、2019年的10.76%,至2020年仅有0.11%。与此同时,公牛2020年归母净利润的同比增速也由上一年同期的37.38%骤降至0.42%。

来源:公司财报
2021年上半年,公牛集团实现营收58.2亿元,同比增长41.65%;实现归母净利润14.21亿元,同比增长76.85%。
2021上半年公牛集团营收和净利润看似亮眼,但实则也经不起推敲。与2019年同期相比,2021年上半年公牛集团营收增速为17.08%,归母净利润增速为33.3%,但也较大程度受益于公司费用的压缩和裁员等导致的支出项减少。

来源:公司财报
2021上半年,公牛的期间费用率为10.1%,较去年同期下降3.5%。从公司发布的2020年年度报告来看,2020年年末公司员工总数为12245人,而2019年年末公司员工人数为13884人,2020年员工减少1639人,占比超过10%。
总体而言,公牛收入增速早已开始下滑,渠道数量扩张带来的边际效用已经明显下降。
②新业务受挫
虽然公牛被称为“插座一哥”,但其实近年来公司已经不断拓展新品类。不过目前为止,从公司营收结构来看,公牛更多的还是依赖传统的插座主业。
公牛转化器业务一直都是公司的核心收入,占总营收比50%以上;另一个主要收入来源是墙壁开关插座,2016年收入为16.06亿元,2019年已经基本翻倍至32.09亿元,占比稳定在32%左右。
除了这两大主打产品外,2014年以来,公牛集团先后进入LED照明和数码配件等新领域。一开始LED业务发展迅速,2016年,LED照明产品收入仅为1.57亿元,2018年实现销售收入7.41亿元,2016~2018年复合增长率116.98%。
上市后的首份年报显示,2019年,公司LED照明产品收入为9.84亿元,增速依然超过30%。

来源:公司财报
2020年公牛财报统计口径略有调整,调整后公司分为电连接、智能电工照明、数码配件三大业务板块,电连接产品主要为转换器,智能电工照明产品主要包括墙壁开关插座、LED照明、断路器、生活电器、智能门锁等产品,数码配件主要为数码配件类产品。
由于2020年公牛将墙壁开关和LED照明等合并为智能电工照明业务,全年该业务收入为40.55亿元,同比下降了8.33%。其中,墙壁开关插座收入29.52亿元,同比下降7.99%;LED照明收入7.7亿元,同比下降21.74%。
2020年受疫情影响,公牛核心产品插座仍保持一定增长,而新业务LED照明下降明显。由于疫情影响,2020年上半年基数较低,2021年上半年,公牛集团智能电工照明业务实现收入26.4亿元,同比增长61%。但LED具体的收入规模,公牛在半年报中没有透露。
而从公牛的数码配件业务来看,2018-2020年,公牛数码配件收入为2.77亿元、3.56亿元和4.1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96.45%、28.39%和17%,收入增速呈现断崖式下跌。到了2021年上半年,公司数码配件收入为1.74亿元,同比甚至下降10%。
2021年上半年,公牛LED照明收入或未回到疫情前水平,数码配件业务增长乏力,公牛的新业务进展似乎并不可观。
小结
9月底的一张天价罚单,再次将公牛这家历经了26年发展的企业推到风口浪尖。这张罚单背后,也更加加剧了“插座一哥”的内忧外患。
从内忧来看,近年公牛主营收入增速放缓,新业务难以成为企业营收接力棒,这已经是企业面临的一大挑战,而如今因为违反反垄断法被罚近3亿,这或许也将直接撼动企业多年来稳坐第一的核心护城河。
从外患来看,目前,插座市场竞争越发激烈,除了原有的业内厂商,公牛集团还迎来了跨界入局的小米、飞利浦、得利等强势对手。同时电工领域的转换器、墙壁开关插座等产品作为未来智能家居的重要切入口,吸引了不少新企业涌入,未来行业竞争将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