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敏感,要给市场留点空间
不离乡土不离亲,“嵌入”在农村的长者照护之家看来更符合农村老人的养老观念,《上海市深化养老服务实施方案(2019—2022年)》也明确鼓励利用农村存量资源发展农村养老服务设施。但像东风长照这样的模式,推广起来还是有难度。

长照之家的院子里养了鸡鸭
“关键是不赚钱。”富裕磊给记者算了笔账,长者照护之家的床位数要在50张以下,目前东风村里开办的春天和东风两个长照一年的床位费收入最多在500万元左右。但每年两个长者照护之家的房租就要180万元,人员支出需要200万元以上,还有餐食、水电、设备维护等其他支出在100万元左右,理想情况下也只能够做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这还没有算上前期投入。在东风长者照护之家上,富裕磊一共投入了300万元的改造费用,像顾阿姨家这样一栋别墅,改造的费用就在60万元左右。目前,市、区两级一共能给予长者照护之家每个床位2万元的一次性建设补贴,后续几年还有每床总计1万元的运营补贴。但即便如此,按照49个床位来算,前期依然有150多万元的差额。“前期投入很大,收益又看得见‘天花板’,很难吸引民营机构参与。”富裕磊说。

顾莲花在自家院子门口。
东风长照在收住部分市区老人补贴收益的情况下已经如此,若只收住本地农村老人,情况只会更不乐观。这样的问题存在一定普遍性,事实上,由于农村老人的收入较低,对价格十分敏感,农村养老机构在盈利空间上着实有限。而在长者照护之家的相关政策中,并没有对农村地区做出倾斜,这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社会资本和专业机构参与农村养老的积极性。
这就像是一座“跷跷板”:提高定价,农村老人不愿入住;缩减投入,设施和服务质量势必下降;若再增加市区老人的数量,又违背了农村建设养老设施的初衷。
想要稳住这座“跷跷板”,需要有人托一把。采访中镇、村不少干部呼吁,要进一步提高对农村养老机构的补贴力度,同时提高老年人的支付能力,要为农村养老营造一定的市场空间,引导更多元化的社会主体参与,才能推动养老事业的健康发展。
记者了解到,去年下半年开始,闵行区对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举办的养老机构、长者照护之家,收住对象为本村(镇)老人的,在市级补贴1万元的基础上,区级再给予每床4万元的一次性建设补贴。虽然东风长照这样的民建民营机构还不在补贴范围中,但这仍不失为一个好兆头。
栏目主编:张骏 文字编辑:张骏 题图来源:方雨斌摄
文内图片由方雨斌及东方长照之家提供
来源:作者:方雨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