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些简历被以1至2元的价格对外出售。2018年,浙江台州市法院曾披露一起买卖简历数据案。被告人唐某以每份1.1元至1.7元的价格多次向张某购买赶集网、58同城等简历数据20余万份,购买金额共计32余万元。随后,唐某再将这些简历以每条0.1元的差价转售。
自定规则,招聘平台不透明
“真是不接触不知道,招聘网站水太深了。”杭州一家人力资源服务公司的负责人薛飞对AI财经社说。从2018年创立公司至今,薛飞的日常工作就是在招聘网站与求职者之间周旋。
起初薛飞并没有在招聘平台购买会员账号,他通过企业身份按照普通价格购买简历。大约几个月之后,陆续有不同招聘平台的电销人员与他联系,并推销自己的会员优惠服务。甚至在双十一电商节,销售人员也会以活动名义,联系他购买简历可以享受7.5折或8折优惠。
随着日常联络增多,薛飞从销售那里得知,招聘平台的销售每个月会有固定的业绩数量,如果业绩尚未达到,销售人员会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向人资公司出售大量简历,并承诺后期介绍企业订单。从销售处购买简历后,薛飞甚至还能获得10%左右的返点。
仔细考虑后,薛飞意识到这样对他们来说并无大的差异,但招聘平台和销售人员却能够两头获利。“他们推荐客户,我们如果达成合作就会去下简历,然后他的业绩也能达成,这是一个成熟的闭环产业链。”
随着简历被贩卖的事情曝光,多家招聘平台开启了简历保护规则,但薛飞告诉AI财经社,简历保护规则很有可能演变成平台谋利的另一种手段。在此之前,系统内会将不对外公开的简历作为优质简历,需要企业花费更高的价格去购买。甚至还有一种限时简历,如果企业没有在24小时之内联系,就会自动消失。
“规则这个事情,根本就没弄懂过,只能跟着平台走。”薛飞说。
垂直电商领域的招聘负责人何静也一直没搞明白各平台的规则。某次,何静突然发现自己之前发布的职位信息被某平台下架,便找到客服,客服则以该岗位若想要继续发布,必须付费。何静并不反感使用平台需要缴纳一定的费用,但在没有告知的前提下,由免费变为收费,直接从后台下架,让何静感觉自己成了砧板上的鱼肉,没有还价的余地,只能任由宰割。
并且在后期的需求对接中,何静以同样的招聘需求,用不同公司分别咨询了平台3次,然而3次价格截然不同。“第一次1万,第二次2万,第三次3万,这不就是狮子大开口吗?”
除去不透明的收费标准,薛飞与何静都表示,近两年招聘平台的简历质量正在下降。重复简历、无效简历状况经常发生。“每10个里面有3-4个不匹配的,我们1个月下载500-600份简历,实际能联系上的在200人左右,然后再匹配真正到场面试的人,差不多170人左右,之后再进行一些面试沟通,可能能留下来的只有80人左右了。”
AI财经社从黑猫投诉平台中搜索发现,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猎聘网投诉意见中,均有提到会员效果差与简历优化不满意的事。求职者逐渐失去信心,企业主也陷入迷茫。据多位公司人力表示,现在的招聘平台的人才匹配效率极低。在雇主与求职者双方需求细化后,匹配更加艰难。
“基础岗位入职2个人,至少需要面试30人,最少浏览2倍数量的简历。”一位互联网公司HR对AI财经社说,招聘网站对于普通职位还基本有效,但本身要求高或者候选人稀缺的岗位,很难找到人,不如内推或者行业推荐的成功机率会更高。
据一位广告行业人士透露:以58同城、智联招聘、前程无忧为代表的PC端招聘网站,最早侧重于B端客户。因为平台具备信息集合展示功能,PC端网页以及banner位都是以广告形式出售。“企业只是借助平台打广告,很少是为了招人。”何静也曾在平台投放过广告,但效果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