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今5500年以后,全球最适宜的温暖气候期结束。气候逐渐变冷,海平面下降,岸线向海中移动。在渤海湾,岸线退至天津巨葛庄到沙井子一线。在距今2000~1500年前后,岸线后退到天津泥沽至河北岐口、狼坨子一线。岸线后退距离,最远可达百里之遥。
黄骅县苗庄贝壳堤离现今海岸线有40余公里。该堤厚达数米,绵延于天津——河北——山东境内。这条贝壳堤是距今5000年前后渤海扩展至苗庄时,海浪把大量的海滩贝壳携带至高潮线附近堆积而成的。贝壳堤在渤海沿岸十分引人注目,它像一堵年久失修的城墙,忽高忽低地分布在河北黄骅县及山东无棣县境内。近年来,通过对贝壳堤的路线走向及结构研究,还意外地发现了一些唐宋时期的文化遗址。这些典型的唐宋砖瓦文化遗址的发现,不仅雄辩地说明贝壳堤形成在唐宋或唐宋之前,而且也反映出海岸线在距今1000~2000年时,已经退至现代海岸线的附近。
近年来,人们都在议论海平面变化的问题,有的说海平面将会上升,有的则持否定态度,同样,具体说到渤海海平面的升降问题,人们也有不同看法。有人说,海平面上升,海水将要向陆地推进,然而持相反意见的也大有人在。人们可以列举很多支持自己看法的例证。
据《滦州志》记载,1820年曹妃甸的面积约8平方公里(曹妃甸是渤海西部一个较有名的小岛,岛上建有曹妃庙和灯塔),到1925年之后,在潮水和海浪的冲击下,大片土地坍入海中。如今的曹妃甸已基本沦入海内。然而,在黄河口则是另一番情形,1855年以来,黄河带来泥沙不断在岸滩淤积,潮间带每年拓宽十数米,使形成了1300多亩新土地。在莱州湾及渤海湾,因受来自黄河泥沙扩散的影响,岸线也不断向海中淤涨。
现代渤海,正处在一个十分错综复杂的条件干预下,经历着十分复杂的变化过程。岸线是有的地方在退,有的地方又在进。这种完全相反的变化还将继续下去。那么,渤海海底的古陆平原还会重现么?这将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一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