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图中黑色虚线内为当代恩施州行政区划范围。
秦国灭楚之后,今恩施州地区开始纳入全国的行政区划中。但是长久以来,其境内并没有县级行政治所,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三国时期。
上图为公元281年西晋时期。此时今恩施州境内存在上图两县,均属建平郡管辖。
沙渠县,东吴置,属建平郡,即今恩施州城区行政建制的起源。北周时期曾为施州和清江郡治所,隋开皇五年(585年)改名清江县,元至元二十二年并入施州。
建始县,西晋泰始元年(265年)置,即今建始县行政建制的起源。县名取“建县伊始”之意,延续至今。
上图为公元612年隋朝时期。此时今恩施州境内存在上图四县,分属巴东郡和清江郡管辖。
开夷县,北周置,初名乌飞县,隋改开夷县,县城位于今恩施市北。唐麟德元年(664年)废入清江县,未延续下来。
巴东县,南朝梁始置,北周改为乐乡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为巴东县,即今巴东县行政建制的起源。此时县城在长江北岸,北宋时县城移至今址,延续至今。
上图为公元741年唐朝时期。此时恩施州境内存在上图三县,分属施州和归州管辖。
施州即今恩施州行政建制的起源,其在北周建德三年(574年)初置,但后被废,唐朝复置,便是上图的行政区划。
而上文的清江郡是由北周置的亭州改置而来,并不是施州。
上图为公元1111年北宋时期。
北宋时的施州属夔州路,夔州路是川峡四路之一,川峡四路即今四川省的前身。从北宋到明初,施州均属今四川或重庆地区的行政机构管辖。
上图为公元1330年元朝时期。此时今恩施州北部行政区划变化不大,但是南边新增一个沿边溪洞招讨司,即土司机构。
沿边溪洞招讨司,元朝置,属四川行省,治所在今宣恩县城区。沿边溪洞司辖大小十多个土司机构,不累述。元至正二年(1342年)改为施南道宣慰司,明朝属施州卫管辖。
上图为公元1582年明朝时期。
明初,以施南道宣慰使为首的施州众土司归顺明朝,结果几年后部分土司造反,攻破施州城,知州、同知、通判等大小官员全部牺牲。
为加强这一带的管理,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置施州卫,管辖大小十多个土司。施州卫是明朝特色的卫所系统,属军政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