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为公元1820年清朝时期。此时今恩施州境内存在上图一州七县,分属宜昌府和施南府管辖。
鹤峰州,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容美土司置,即今鹤峰县行政建制的前身,容美土司则可追溯到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建制。鹤峰州是散州,即类似今天的县级市。
来凤县,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散毛土司置,即今来凤县行政建制的前身,散毛土司可追溯到北宋时建制。
咸丰县,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置,即今咸丰县行政建制的前身。县名取“咸庆丰年”之意,延续至今。
利川县,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置,即今利川市行政建制的前身。县城同今,延续至今。
宣恩县,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施南土司置,即今宣恩县行政建制的前身。宣恩县可以说就是上文元朝时沿边溪洞招讨司演变而来,延续至今。
从上文基本可以看出,清朝在雍正十三年(1735年),完成了这一带的改土归流。
上图为公元1914年民国初期。此时今恩施州境内存在上图八县,均属荆南道管辖。
荆南道治所在东湖县(今宜昌市),1921年荆南道撤销。
上图为公元1953年建国初期。
1949年解放后,置恩施专区,专员公署驻恩施县(今市),辖区同今。1970年改恩施地区,1983年改设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随着1993年改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逐渐成今日的行政区划。
纵观恩施州地区行政区划史。恩施市区有着悠久的行政建制历史,从三国时延续至今。但一直没改名的,却是建始县的名字。而地级行政建制则可追溯到隋唐时期,中间偶有中断,但基本一路延续下来。
而各县级行政建制的分布,则形成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这一年对于恩施的行政区划史来讲,是十分重要的一年。
最后说说巴东县,从上面的系列地图中可以看出巴东县长期游离在外,在行政隶属关系上,和宜昌市地区走得更近。几十年前,才划归到今恩施州地区。
并不知当时的决策者是出于什么考虑,也不知道大家是否都满意,毕竟长久沉淀下来的行政区划,都是有一定道理的。不知有没有读者朋友知道,告知一二。
笔者已完结川、粤、桂、闽、赣、湘、贵、浙行政区划史,可查阅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