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还有人去屈臣氏?”,95后小刘发出感叹。
屈臣氏或许没有想到,当下年轻人对屈臣氏的排斥已经到了如此地步。
在社交平台上搜索“屈臣氏”,出现“贴身导购”、“社恐噩梦”、“价格贵”的评价比比皆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新型美妆集合店吸引走,屈臣氏沦为商场的看门店。
而另一方面,屈臣氏在营收数据上也有些不好看,从2015年开始,屈臣氏已经从年收800亿进入下滑状态,仅在2020年上半年,屈臣氏的全球销售额同比下滑了11%。
如果说在全球市场上还能以疫情原因来作为解释,但在疫情控制良好的中国,屈臣氏在2020上半年增加了285家新店,而营业额却同比下降了29.2%,这是屈臣氏有史以来最大跌幅。
不禁要问,全球巨头屈臣氏为什么就不行了?年轻人又为何选择抛弃屈臣氏?他的对手究竟是谁?
请看下文!
屈臣氏:社恐的痛苦之地
即使屈臣氏的数据很不好看,但屈臣氏依旧在疯狂开店,甚至在世纪初就开到了十八线小城市。
据天眼查数据显示,屈臣氏在2018年上半年门店数为3377家,2019年末为3947家,几乎一天开一店。
但遗憾的是,即使在繁荣背后,屈臣氏营收逐年下降、吐槽遍布社交媒体已成事实,屈臣氏逐渐被年轻人抛弃。
首先被广泛吐槽的是屈臣氏的导购模式,在你刚进门时,就会被盯上,然后想尽一切办法向你推销,哪怕你仅仅只是为了买袋化妆棉。
甚至于会来不及等你拒绝,就已经开始在你的手背试色,即使你拒绝了,换来的也不是导购的离开,而是从洗护用品到彩妆、美妆等产品的推销词轮番上阵。
或许根本没有社恐者们的拒绝时间,只能暗自收下,终于等到你接受了推销,走到收银台,迎接你的是推销办卡以及换购。
狗皮膏药似的步步紧逼,魔音贯耳的推销话术,能让您在收获一箩筐的“无用商品”。
屈臣氏的导购体验如此糟糕,来自于屈臣氏独有的销售指标,屈臣氏的销售导购和收银员都都肩负着会员卡办卡指标,如果是第三方导购则每天一张,如果是普通导购则一天3张起步。
但20一张的屈臣氏会员卡除了有开卡优惠和20积分抵用一元的作用,再无其他优惠,可能还比不上开卡的20元。
如果没能达到卖卡目标,那么就只有导购自行买下,毕竟是写在员工手册上的“霸王条款”,除此之外,屈臣氏的导购管理也为人诟病,喝水需要请示、午休需要翻包检查,2015年合肥屈臣氏甚至为此爆发过罢工事件,惊动了当地警方。
而屈臣氏的销售模式中最难以调和的矛盾在于,屈臣氏强迫第三方品牌销售,必须售卖一定比例(30%-50%)的屈臣氏自有品牌之后,才能销售第三方产品。
这也就是说车第三方品牌进驻屈臣氏不仅要面临高入驻费的同时,还要接受销售指标的压制,这简直是对第三方品牌的剥削。
而对于销售们来说,这些指标关乎他们的饭碗,也就催生了屈臣氏狗皮膏药般的销售文化,但也正是如此,给屈臣氏的发展留下了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