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实现深度融合
一年来,西昌瞄准以文旅深度融合引领全域旅游,实现跨界融合发展。打造“火之旅、水之旅、色之旅、剧之旅、食之旅、购之旅”七个维度系列产品,开发出文旅体验项目20余种、文旅品牌活动30余项、文创特色商品500余种,建成文旅产业园区4个。

文化 旅游:构建“品牌节庆 金牌赛事 四季活动”的旅游节庆产品体系,推出《阿惹妞》、《彝红》等大型演艺节目,建成安哈彝寨、建昌古城、大凉山民族文化产业园等一批文化旅游节点,形成火把狂欢节、彝族选美等一批持久性文旅活动。全球唯一国际冬季戏剧节、国际诗歌周、魅力中国城博览会、四川冬季音乐节永久落户西昌。
康养 旅游:建成邛海国际老年公寓、观海湾阆悦苑等康养度假基地9个。
运动 旅游:每年举办国际帆船赛等大型赛事15场,邛海湿地国际马拉松成为全国“金牌赛事”。
乡村 旅游:依托“乡村十八景”每年举办乡村旅游节20多个,月月办节,月月火爆。
民宿 旅游:全市民宿客栈达到600余家,成为度假旅游生力军。
研学 旅游:与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国家行政学院、首都医科大等十余家院校机构合作,建立“科学家、艺术家、企业家”研学基地。
“ 旅游”已经成为西昌旅游产业整体转型的新引擎。
政策扶持助力旅游复苏
2020年初,一场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对西昌经济发展带来了较大冲击,如何突破眼前的困境?西昌市委、市政府组建专班,拿出“真金白银”,科学高效出台《西昌市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缓解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的实施意见》《应对疫情支持文旅产业发展十条措施》《稳产保供十条措施》等政策。

北环线主干线围绕西昌城画出一道优美的弧线。(来源:西昌发布)
截至目前,共为各类中小企业补贴减免7165万元(其中为1335户国有资产类经营性用房承租户减免租金4444.25万元),协调金融机构发放贷款38.2亿元,从资金支持、优化服务、补贴等不同层面,以实实在在的政策利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努力降低疫情对经济带来的影响。
其中,向全市119家企业单位兑现景区创建奖补、支持民宿客栈奖补、疫情防控物资奖补、疫情防控定点酒店补助等资金共计773.8万元。与此同时,优化服务流程,积极推进登记网上办理,充分依托“网上办、掌上办、寄递办、预约办”等有效手段,进一步压缩登记注册环节、时间和成本。通过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西昌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率先复苏。
瞄准未来铸就新时代旅游样板
获批首批“天府旅游名县”,这一殊荣极大地振奋了全市干部群众坚持将文化旅游作为首位产业发展的信心和底气。
下一步,西昌市按照省委省政府“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部署,积极融入“四向拓展、全域开放”发展新布局,紧紧围绕“建设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总体目标,持续实施天府旅游名县提升行动计划,加快完善一核五区布局(一核:建设邛海湿地国际阳光康养旅游核心区,打造邛海泸山中央城市公园;五区:东部温泉会展旅游度假区、西部安宁河农文旅生态走廊、北部红色文化特色旅游区、南部民族风情生态旅游长廊、中部古镇文化特色旅游区),加快实施十大月光经济项目,十大文创产品提升,全力推进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在新一轮的旅游发展中抢占先机。
风劲潮涌,未来可期。西昌将持续巩固文化旅游首位产业地位,建设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让国内外游客享受到更加独特、丰富的旅游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