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早的信用卡,诞生于1915年的美国。
1985年,中国银行发行了第一张信用卡,“先消费,后还款”的消费理念带动了信用卡相关业务的发展,但真正走进寻常百姓钱包里,已经是2000年以后的事情。2002年12月,招商银行正式发行国内首张国际标准双币信用卡,开启了国人信用卡消费新时代。
在外部需求减弱的新时代背景下,要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就要把握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作为促进银行业务增长的引擎之一,消费内需将是推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2.7%,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12.0%,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对消费形成有力支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1904亿元,同比增长23.0%。同时,央行发布的《2021年第二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表明,截止二季度末,全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为7.9亿张,同比增长4.5%,人均持有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0.56张。与2020年相比,基于社会对疫情因素的相对摆脱,银行信用卡发展呈现出整体上升的趋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磨刀不误砍柴工”,想要成功地做成某件事情,就需要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创造条件。年初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推进信用卡透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通知》,正式放开了信用卡透支利率上下限,其目标客群也相应扩大,这意味着商业银行信用卡的盈利模式不能单纯依靠“跑马圈地”,而是向数字化转型。虽然信用卡新增发卡量不复从前,但是随着新消费浪潮的崛起,每个细分市场领域依旧会有“增量”存在。
在以服务作为舞台,以商品作为道具来使顾客融入其中的体验经济时代里,想要有效巩固拓展客户关系、增强客户留存、提高顾客满意度,就需要依靠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深度挖掘客户个性化诉求。因此,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便为行业效能提升、企业效益扩增及用户需求优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早期的信用卡市场办理主要依靠线下网点和业务员促销,产品和场景层次单一,随着移动互联网与金融科技的发展,现今,信用卡市场已从工具之争、平台之争转变为了生态之争。
在相关技术的带动下,手机、穿戴设备等智能终端逐渐成为触达服务和感知生态的主要入口,移动支付在吃喝玩乐等生活场景中的渗透日益提升。中信银行信用卡主动拥抱市场变化,深度布局手机生态,Huawei Card的推出,标志着信用卡在历经实体卡1.0时代、绑定第三方支付的2.0时代后,正式进入信用卡与手机合二为一的3.0时代,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手机里的信用卡”。中信小米探索卡则是中信银行推进信用卡3.0进程的最新举措。
此外,中信银行信用卡持续推进AI、大数据技术与业务的深度融合。目前,AI机器人在智能外呼领域已经应用于100多个信用卡业务场景;同时基于AI语义算法的智能搜索、推荐模型在动卡空间APP的应用,实现累计亿级曝光量,让用户获得了千人千面的移动端个性化服务。
在“器具”的打磨下,《银行4.0》一书的作者布莱特·金的“银行服务无处不在,就是不在银行网点”的描述正在成为现实。
变场景流量为“留量”
银行的本质是服务业,其核心便是为客户提供物美价廉的服务。市场竞争多数都是围绕着与客户的关系展开的,可以说,在新时代技术改革的背景下,得客户者得天下。传统的客户业务办理,主要是通过行为数据与客户建立联系,而今不止于此,还应该从客户的行为分析中挖掘出最佳的沟通方式,以从表层的“触达”发展到深层次的“触动”。因此,真诚地与理解客户,在每次与客户互动沟通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客户的差异化需求,以及时准确地给予反馈,这样的服务体验,才是精细化运营的核心目标。
拉姆·查兰在《良性增长》一书中写到:“他们的目标不再是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他们完全沉浸在他们顾客的思维之中以寻求扩大需求的途径。他们的商业计划与价值定位来源于市场,基于所收集的基础信息而制订。他们识别出的顾客需求往往顾客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若说生产出让顾客满意的产品是第一层级,那么,将创新的焦点放诸整个市场,根据提前调研的信息定位自己的产品便是更高层级,通过这样的方式识别出来的顾客需求往往领先于当前市场的需求,企业由此获得先发优势。能够良性增长的企业,注重的是需求,而非单个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