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市还积极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以该市铁溪林场作为首批碳交易试点,开展碳交易探索。稳步推进县道377线旅游道路、浈阳峡风景区、大樟沙滩、铁溪小镇、亚婆田·白水寨等景区升级改造等项目,推动样板区“产城人文旅”一体化发展。
推动环境融合 促城乡面貌同变
在英德市野渡谷民宿度假项目区,农耕文明生态文明和城市文明有机结合,租农民的房子,用原本建筑材料加以改造,尽量保持农村元素。“窗外几亩稻田,田里蛙鸣;稻旁半池荷花,荷下游鱼。早上推开门居然有麻雀飞入房间,仔细一看房顶就是麻雀的歇脚点。”这就是某顾客的体验感受。据悉,该民宿房间价格从几百到近千元,虽价格不菲,照样供不应求。在浈阳峡风景区,围绕清澈的北江水资源,不仅做出了四时不同的河鲜大餐,更围绕亲水项目做出了众多文旅大餐,还有粤海铁路历史文化大餐等历史文化项目,引得珠三角地区游客流连忘返。
推动乡村旅游的基础是美丽乡村,据悉,英德市以“生态宜居”为目标,统筹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实行一体规划、一体建设、统一管理,推动城乡面貌大提升、大转变。
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编制了样板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初步形成了样板区居住和公共服务设施、产业发展规划、绿地和开敞空间规划、乡村建设、历史文化保护、城乡特色面貌、交通体系规划的“多规合一”。
推进城乡建设一体化。把连樟样板区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布局道路交通设施。目前,省道S382线连江口段、香炉峡至白寨道路和南粤古驿道升级改造工程全部完工。
推进城乡环境一体化。连樟样板区共有124个村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117条村纳入美丽乡村建设。已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垃圾处理体系,村庄保洁覆盖100%。
推进城乡管理一体化。建立健全村庄长效管护机制,由行政村党支部书记担任村庄“清洁指挥长”,将长效管护机制纳入村规民约,逐步健全民建、民管、民用的长效机制,确保村庄垃圾有人清、厕所有人管、污水不乱排。
四个均等推服务融合 促城乡服务同质
向往城市的根源是好东西都在城里,农村留不住人的本质是资源短缺。和许多地方农村空心化相比,在英德市,部分农村人口从城市回流并不罕见,该市某镇曾出现过三年时间常住人口增加近一倍例子。此现象得益于该市着眼补齐公共服务短板。
例如,着力推动连樟样板区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权益平等化。
在教育方面,率先在样板区推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探索学前教育集团化建设。在样板区率先创新建立校车接送村学生服务模式,样板区连江口镇中小学基本实现校车接送服务。
医疗服务方面,投资400万元高标准在样板区核心区连樟村建成了卫生站。通过“村村通”智能医生、“叮呗医生”、AI医生助手等,对接省远程医疗平台,实现让群众在家门口看“名医”。
公共文化服务方面,高标准建成连樟书屋并对外开放,常态化开展文化惠民活动,让农民群众不出村享受到优质的文化产品。
政务服务方面,英德全市政务服务事项及37个市直部门、24个镇街和299条村社区全部入驻了广东政务服务网,其中连樟样板区共有6台新型政务一体机,实现了农民群众“一机办理”。
此外,英德市还通过推动资源融合,促进城乡资源同享,推进党建引领城乡融合等方面做了许多创新改革。为清远市、广东省,乃至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城乡融合发展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