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 樊建川
想要在外面吃面吃东西,钱和粮票,必须两样都要有。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寡妇面的陈婆婆当时卖的一碗素面,就得8分钱 二两粮票。
二两粮票 若干钱,是吃到一碗面的标配。
二两的分量,将将合适。一种说法在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粮票制度下,国家配粮24市斤/月,每人每天8两。一日三顿,一顿一碗2两,还有剩余。要是一顿一碗三3量,吃超标了,肯定麻烦。
回到为什么吃到的二两,比以为的二两多的问题。粮票中的“两”,指的是未加工粮食的重量。四川重庆地区,煮面爱用加了水的水叶子面,加了水,肯定就显得更多。
宽窄巷子附近的饺子店,还标注了克数,一两都超过了100克。
现在,主要是川渝地区,还将面条“两”的单位沿用至今。其他地方,吃面以大小区分。
默认一两就是小份;二两等于中份;三两等于大份。在具体分量上,每家稍微有所差异,但来成都吃面,这个公式还是可以参考。
认不到“两”这个字了
在上个世纪粮票盛行的时代,上海地区,有点年纪的人清楚,六七十年代,汉口路的一碗阳春面,得二两粮票 1角1分钱。
在上海萧楼的记忆中,他总是问母亲要一毛钱,去海州路最热闹的隆昌路口,吃8分钱一碗的二两阳春面。“三两阳春面是1毛2分钱”。
现在,上海的阳春面,不用“两”作为单位,不用大份或小份。像逸桂禾这样的老店,也只用一个“份”字,尤其令外地人无法判断,这一份是多,还是少。
“大小份”和“两”,成都的面馆现在也都在用
终究,面条“两”的单位,是越来越少地方在用。但食物上其他的“两”,还是得以保留。不同地方有不同地方的“两”。
北京的庆丰包子,就是按“两”贩卖,而非个;烧麦在内蒙古,也是按照“两”来卖。通常,在包头,一两是六个,在呼和浩特,是八个。
赫赫的老家在河北,他们保定石家庄一片出名的美食牛肉罩饼,点餐时候也得说“两”。
“一两二两”,就是点一份一两牛肉,二两饼的。二两半斤,就是二两牛肉,半斤饼的。肉在前,饼在后,不能说反,说反会闹笑话。
“两”使用场景的不同,在对应大小份上,也很容易令人搞错。比如,兰州人在兰州吃牛肉面,从小到大是说的是来个大碗或者小碗。
在兰州正宁路夜市吃酸汤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