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实之:王迈,字实之,刘克庄好友。元:通“原”。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郎:指作者自己。唐代刘禹锡多次被贬,自称“刘郎”,此处借此称谓暗指个人身世。
B.“旁观拍手笑疏狂”,旁观者鼓掌大笑,与作者和王迈高谈阔论的狂态相映成趣。
C.“束缊”指用乱麻搓成火把。“束缊宵行十里强”,写出连夜行路之景,紧扣小序中“饯”字。
D.全词语极夸张,情极大胆,豪爽、超迈,淋漓酣畅,充分体现了辛派词人的特色。
2.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结合词句分析。
一、(宋)刘克庄《一剪梅》【答案】
1.C【解析】C.“写出连夜行路之景,紧扣小序中‘饯’字”说法错误,这一句写自己将在天亮之前拿着火把,走十多里的路,点出的是夜行之态,所以扣的应该是小序里面“夜”这个字,而不是“饯”。
2.始而愁苦,继而欣喜,最后慷慨奔放。词人屡次遭贬,今又夜赴广东,天寒地冻夜路难行,自然心生愁苦;继而遇友人相送,更能把酒畅谈,词人深感欣喜;最后,词人的欣喜之情在狂放不羁的情态之中,发展到顶峰,即使旁人不解议论,词人也脾睨世俗、纵情任性。
【解析】此题注意结合诗歌中的词语“天寒路滑”分析“心生愁苦”,结合“送刘郎”“酒酣”分析“欣喜”之情;结合“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分析“睥睨世俗、纵情任性”的情感。
开篇先开门见山地描写连夜而行的情状。一枝火把引路,来到十里长亭,点出饯别之意。“天寒路滑马蹄僵”,一个“僵”字,写尽了艰苦之状。从自然条件的恶劣写旅途之艰苦,心生愁苦;
“元是王郎,来送刘郎”写出有友人送别,“酒酣耳热说文章”,“酒酣耳热”表现了酒逢知己的欢乐,同时又是词人热情奋发,兴会正浓的时刻。二人分手在即,却并不伤别感慨,而是痛饮酒酣,豪情满怀;
“旁观拍手笑疏狂”,作者设想,若有旁观者在此,必定拍手笑我二人疏狂。“拍手笑”是一种不被他人理解的表现,对狂者来说不足惧,倒起着反衬作用。刘克庄与王实之在志士受压、报国无门的时代,将心头的积郁,化为激烈的言词、不平常的行动,自然会被称为“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态度明确坚定,可谓狂上加狂,雄放恣肆,豪情动人。
二、柳宗元《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注释】柳宗元、刘禹锡因参予“永贞革新”而久遭贬谪,奉旨返京后,再度被远谪。此诗便作于两人在衡阳分手、各赴谪地之时。伏波:这里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濯缨:洗濯冠缨。《沧浪歌》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句。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两人在长期贬谪之后重回长安,没料到再度被远谪,表现了两人命途之多舛,人生之艰辛。
B.“伏波故道风烟在”写诗人行进在伏波将军当年出征的路上,追忆马援将军,不由得心生自勉奋发之意。
C.“翁仲遗墟草树平”写伏波将军马援的庙宇前只剩下断壁残垣,荒草遍地,借此感慨世道衰微。
D.“休将文字占时名”,刘禹锡曾因作诗讽剌权贵而背上罪名,此处多有调侃、自嘲之意。
2.尾联“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二、柳宗元《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