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B【解析】B.“不由得心生自勉奋发之意”是错误的。“伏波故道风烟在”意思是行进在伏波将军马援当年出征的路上,诗人追忆马援将军,瞻望前途,不禁感慨自己飘零于世。表达的不是“自勉奋发”之意。
2.(1)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不必临河取水,离别时的眼泪就可以洗濯冠缨,表现诗人与友人惜别的感伤,以及历尽艰辛的悲怆之情。
(2)用典。“濯缨”引用《沧浪歌》中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有与友人共勉之意,希望彼此无畏打击,保持高洁的操守。
【解析】《沧浪歌》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的句子,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而尾联中“濯缨”就是引用这一典故,表达了和与友人共勉,希望彼此无畏打击,保持高洁的操守。
尾联写到今日和朋友的分别不用去到河边取水,因离别而留下的眼泪便能洗濯冠缨,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表现诗人与友人惜别的感伤,以及历尽艰辛的悲怆之情。
三、孟浩然《送莫甥兼诸昆弟从韩司马入西军》
送莫甥兼诸昆弟从韩司马入西军
孟浩然
念尔习诗礼,未曾违户庭。
平生早偏露,万里更飘零。
坐弃三冬业,行观八阵形。
饰装辞故里,谋策赴边庭。
壮志吞鸿鹄,遥心伴鹡鸰。
所从文且武,不战自应宁。
【注释】偏露:父死,失去荫庇保护。鹡鸰:也作“脊令”,《诗经•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后以“鹡鸰”比喻兄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句简单介绍了莫甥等人自小学习诗书礼教,没有离开过家庭的情况。
B.莫甥等人丢弃多年从事的职业,边走边看军事所用的八阵图,准备参加西征。
C.诗中刻画了莫甥等人整理行装的细节,接着写奔赴边庭,营造出了阔大空间。
D.全诗语言质朴典雅,冲和淡泊,却蕴含了壮逸之气,如同行云流水一般自然。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三、孟浩然《送莫甥兼诸昆弟从韩司马入西军》【答案】
1.B【解析】B.“边走边看”错误。“行”在此处的意思是行将,将要,并不是行走。
2.关心怜爱子弟:对莫甥等人的成长情况非常了解,并怜爱他们将要到万里之外飘零。鼓励子弟建功立业,团结一心:勉励莫甥等人要有鸿鵠壮志,并要如同鹡鸰一样相互团结。殷切期待子弟用文武才华报效国家:期待这些从军西征的文才武将们,不用打仗就可以使边境安宁,言简义丰。
【解析】“念尔习诗礼,未曾违户庭。平生早偏露,万里更飘零”想到你学习诗书礼仪,从没有离开过家。出生后很早父亲就去世了,现如今要漂泊万里去从军了。这四句念及过往,表达了对外甥的关爱与怜惜。
“饰装辞故里,谋策赴边庭。壮志吞鸿鹄,遥心伴鹡鸰”准备行装辞别故里,将要赴边疆出谋划策,保家卫国;希望他怀有鸿鹄壮志,兄弟间要像脊令一样团结一心。这四句表达了诗人对外甥的期望,鼓励子弟建功立业。
“所从文且武,不战自应宁”该句依旧表达对外甥等人的期望,希望他们运用文武才华报效国家、建功立业,使边地不用打仗就能回归安宁。外甥等人即将投笔从戎,诗人基于长辈的身份,教导他们要胸怀大志、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并祝愿他们早日乘胜归来。”
四、李颀《送相里造入京》
送相里造入京
李颀
子月过秦正,寒云覆洛城。
嗟君未得志,犹作苦辛行。
暖酒嫌衣薄,赡风候雨晴。
春官含笑待,驱马速前程。
【注释】相里造:曾任河南少尹,赠礼部侍郎。李颀,祖籍为赵郡(今河北赵县),开元二十三年登进士第,中年后,任新乡县尉,任职多年,没有升迁;归隐于颍阳(今河南登封)之东川别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