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如果你去超市里面买了两个蟠桃。价签上面打着净含量0.188 kg,售价7.48元。回到家里,家长问:这桃子多少钱一斤?
然后你一下子就懵了,因为你买的时候上面打的是公斤。你拿起价签一看,幸好“净含量”一栏的边上有个“单价”:19.9元/500克。同时,小学老师还曾告诉你:500克等于一斤。
于是,你就可以告诉家长“桃子很贵”,然后预备挨揍了。挨完了打,你突然想起一个问题——天下竟有这等巧事,中国的一斤刚好就等于老外的500克?
这究竟是巧合,还是哪一方采取了主动,“统一了度量衡”呢?案自然是,近代中国主动将一斤规定成了500克。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一、近代的中国的度量衡改革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在统一中国之后,办的第一件事儿就是统一度量衡,这是为了给国家的税收、商务的交流往来提供方便。
近代中西方文化交流加强后,大家进行经济交往,必然会遇到度量不统一的麻烦。面对这种情况,从清代开始,中国就一直努力在向国际惯例靠拢。
在那之前,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采用的重量单位,主要是分、钱、两、斤。而西方主要用克、千克、磅、盎司等等。
按照当时的计量,中国一斤的重量,约等于西方的596.816克。但是这个数字不是整数,计算起来并不是非常方便。
国民革命胜利以后,北洋政府倒了台,新政府的成员大多都有西方留学背景,为了与西方世界接轨,他们进一步改革了传统的度量衡,法定一斤等于500克。
不过在当时,中国的一斤还是和古代一样,等于16两,所以改革度量衡后一两的重量,就成了31.25克。
这个一斤等于16两,是在中国秦朝的时候开始使用的计量方法,沿用了二千多年。直到1959年的6月,国家才颁布《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才把一斤规定成了十两。
中国古代的分、钱、两这种重量单位,八十年代初期在民间还是一直在用。七零、八零后小时候在副食店买花生、瓜子和白酒,还是可以一两、二两地买的。
不过,进入2000年以后,正式场合基本就看不到使用了。只有民间的一些老人,和一些其他场合还在用。
当然,也有一些例外,就是川渝地区的面食,至今都是按“两”来卖的。初到川渝的外地年轻人,一般听到老板问他要“吃几两”,顿时就懵了。因为他们脑子里,早就失去了“两”的概念。
现在为了照顾中国人的习惯,一些大型的超市打价格标签的时候,还是会以500克为单位来标注物品的单价,方便人们计算。
由于把一斤改为十两,是解放以后实行的。因此,目前港台地区的一斤的重量,和我们不一样,他们用的是“司马斤”,一斤约等于605克,一两大约是37.4克。
二、小叙古代的重量单位及其变化
我国古代最常用的重量单位,就是分、钱、两、斤。古代都说“半斤八两”,因此一斤就是16两。这个来源,据说是在秦代形成的。在那之前,一斤等于13两,秤杆子上有13个刻度。
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