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数字是在中国民间经济贸易当中,慢慢摸索出来的,比较符合我们的国情。除了斤前面提到的分、钱、两、斤,古代还有一些别的重量单位,比如“镒”。
李白在诗中形容自己穷迫的状态是“一朝乌裘敝,百镒黄金空”,一镒是什么概念呢?一镒等于二十两或者二十四两。百镒就是2000-2400两黄金,可见李白从前离蜀的时候,的确是一个巨富。
除了“镒”以外,还有一个计量单位是“钧”,比如说雷霆万钧,千钧一发,这个“钧”就是重量单位。一钧约等于三十斤,千钧就是3000斤,这就是1.5吨重了。
另外,还有一个重量单位就是“石”。古代计算盐、米的时候,经常说多少“石”。读“担”音,它的重量是多少呢?一石等于十斗,一斗差不多12-13斤,那么一石就等于120-130斤左右。
还有一个叫“斛”的计量单位,它本来只是一种称量的器具。国内有一个比较出名的药房,招牌最后一个字就是它。还有一部未上映的古装剧叫《斛珠夫人》,也用了这个“斛”字。
那么,“斛”到底是多重呢?“斛”有多种不同的容量,常见的既有能装十斗的斛,也有能装五斗的斛。所以用它作计量单位,就不太方便,显得有点“非主流”。
还有两个非常“奇葩”的计量单位,如今它们的名字,只出现在成语里,我们都听说过,那就是“锱铢必较”中的“锱”和“铢”。
它是以黍米的重量来计算的,每100个黍粒的数量等于一铢,每6铢的重量等于一锱。这个粟米颗粒的大小也不是固定的,用它来计算重量就更扯淡了。
试想,两边商人要做生意,各自先背一袋黍粒来一颗一颗地数。不数完600颗米,这一锱的交易量都达不到了。辛辛苦苦数完了,结果两边又因彼此黍粒大小不一般,当场打起来了。
就这个奇葩的计量单位,后来还有人给它折算出了一个重量,一铢等于一两的24分之一,就2克多一点。
这种计量单位在唐代古诗里面提到绘画颜料等事物时,比较常见。估计在当时的民众生活之中,已经不太适用了。
结语
古代中国人生活中经常采用的重量单位,在如今事实上已经名存实亡了。
早些年中国人去商店、副食店里面买菜,还可以听到斤、两的说法。如今在街边买水果,贩子还是论斤两,不过大型的超市里面,已经采用国际计量单位千克。
在香港和台湾等地区,斤的重量也跟我们这边不一样,他们一斤等于605克。内地的一斤等于500克,这是中国近代主动向西方国际惯例靠拢的结果。
统一度量衡,是为了方便我们的生活和经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