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顺丰同城独立之时,其急送品牌完成100多万订单,拥有30多万骑士,3年时间服务城市超过200个,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成都、重庆、天津、武汉、南京等。
当时,顺丰同城的目标是,做到行业第一,成为当地生活即时物流的首选服务商。
不过,顺丰同城的目标没有达到,没有如愿成为本地生活即时物流首选服务商,因为美团配送和蜂鸟占了60%市场份额。但顺丰同城的发展还是有目共睹,其已经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独立第三方即时配送服务平台。
数据显示,顺丰同城商家数量、用户数量均在大幅增长。2019年底,顺丰同城的注册商家数量较2018年底增长247%,2020年底,进一步增长241.3%。顺丰同城在B端,同样维持高速增长态势。
顺丰同城招股书显示,截至2021年5月31日,公司累计服务超过2000名品牌客户和超过530000名注册商家,累计服务1.261亿名个人注册用户,注册骑手数目超过280万名,服务网络覆盖中国超过1000个市县。平均配送时长约为30分钟,订单时效达标率超过95%。2018年至2020年,公司订单总数分别为0.798亿笔、2.1亿笔、7.6亿笔,年复合增长率为208.7%。
不过,顺丰同城仍然存在至少是暂时难以回避的尴尬,营业收入不断增长,亏损金额也在水涨船高。
根据招股书,2018年至2020年,顺丰同城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9.93亿元、21.08亿元、48.45亿元,2019年、2020年的同比增幅为112.21%、129.88%。同期,公司实现的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简称净利润)分别为-3.28亿元、-4.70亿元、-7.58亿元,三年合计亏损15.56亿元,近两年的增亏幅度分别为43.06%、61.28%。对应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简称扣非净利润)分别为-3.28亿元、-4.75亿元、-7.71亿元,近两年的亏损分别 扩大了44.76%、62.23%,三年合计亏损15.74亿元。
今年前五个月,顺丰同城实现营业收入30.46亿元,净利润为亏损3.53亿元。至此,2018年以来,公司累计亏损19.09亿元。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导致顺丰同城持续亏损的“元凶”,不是烧钱换市场、获取流量,而是巨大的人力成本。2018至2020年,人力外包成本及顺丰同城雇员福利开支分别为11.98亿元、23.77亿元、49.21亿元,均高于当期营业收入,占营业成本比例分别为97.8%、97.3%、97.8%。
营业收入还不够支付员工的开支,顺丰同城似乎陷入了亏损困局,未来靠什么实现扭亏为盈?
最后一公里争夺临新挑战
解决最后一公里,作为顺丰控股旗下顺丰物流版图的重要一块,顺丰同城高速狂奔之后,能否赢得明显优势,仍然不可预测。
近年来,经过不断布局,顺丰控股的物流版图不断扩大,定位日渐清晰。今年9月底,顺丰控股通过旗下全资子公司完成对嘉里物流51.5%股权收购,成为顺丰系重要成员,进一步完善了顺丰控股物流布局。
嘉里物流主攻货运代理,加上顺丰控股此前布局已久的顺丰供应链、顺丰冷链、顺丰快运以及传统的顺丰快递,共同完成了顺丰控股的物流拼图。顺丰同城则恰好弥补了前述物流业务的短板,真正解决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
实际上,顺丰控股也需要这样一个承载传统快递末端问题“最后一公里”的平台。
根据招股书显示,顺丰同城的最大客户为顺丰控股,2018年至今年前五个月,来自顺丰控股的销售收入占其同期收入的22.7%、19.4%、33.6%、38.6%,这些收入主要来源于“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
2018年至2020年的3年,“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营业收入分别占公司营业收入的2%、8.5%、33.5%,其中,仍然是顺丰控股贡献最多。
如何才能安全而又高效地将快递送到消费者手上?顺丰控股借助顺丰同城解决了这一难题。
不过,在即时物流赛道,快递巨头都进行了布局,竞争日趋激烈。
淘宝选用菜鸟网络、京东则通过自建仓储等方式来解决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而美团、蜂鸟、达达先于顺丰同城进行布局,且已经沉入县市。
在覆盖范围上,顺丰同城的覆盖城市为500座县市,美团配送、蜂鸟即配、达达快送均超过2000座县市。
分析人士称,顺丰同城在品牌影响力、快递物流专业化方面具有优势,但经营模式、用工方式、服务协作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探索创新,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增长。随着上市融资完成,顺丰同城将加速进行产业布局,提升竞争力。
值得一提的是,顺丰同城众包骑手较多,投诉量相对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