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注意的是:姚文田、严可均《说文校议》认为:《说文》“谥”字原无“笑貌”之训,后人既改“谥”为“諡”,又取《字林》以“谥”为笑声窜入,且改“笑声”为“笑貌”。我们认为这种说法合理,也就是说,《说文》的谥本来就训为“行之迹也。”后人因为“谥”字的草写创造了“諡”字,并训“諡”为“行之迹也”(见第474课),“谥”字原训又从《字林》里找来了“笑声”并改为“笑貌”。现代汉语“谥”字,使用的是“谥”字《说文》的原本意义,见第二个读音。
(二)shì。这个读音出自《广韵》(其实,它就是“谥”的原义)。指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一生所行事迹给予的称号。《礼记·乐记》:“故观其舞,知其德,闻其谥,知其行也。”观察诸侯的舞队,就能知道他的品德如何;这就好比听到某人的谥号,就可以知道他的生前行事一样。上海古籍出版社曾出过一本《历代人物谥号封爵索引》,可以检索人物谥号。

(《历代人物谥号封爵索引》书影)
本义之外,谥还有其他用法:
(1)给谥号,定谥号。《左传·宣公十年》:“(郑人)改葬幽公,谥之曰灵。”(郑人)改葬幽公,把他的谥号改为“灵”。“灵”作为谥号是贬义,含有荒唐胡闹、胡作非为的意思,属于恶谥。“乱而不损为灵”,国家乱了,但是还没有伤害到根本,身为国君而不去治理,所以谥号为“灵”,郑夷被郑归生谥为“幽”,是恶谥中的恶谥,改“谥”是因为郑人觉得他对郑国来说并没有带来什么太大的损伤。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谥君为忠武侯。”诸葛亮的谥号被定为忠武侯。

(诸葛亮像)
(2)称,号。司马相如《喻巴蜀檄》:“身死无名,谥为至愚。”人死了又无好名声,被称为最蠢的人。近现代汉语也这样用,鲁迅《书信·致章廷谦(一九二七年六月廿三日)》:“他之被谥为‘鲁迅派’,我早有所闻。”
(3)静。《尔雅·释诂上》:“谥,静也。”未见典籍有应用实例。
(三)xì。这个读音出自《集韵》。笑声。《集韵·锡韵》:“谥,笑声。”未见典籍有应用实例。
“谥”的小篆写法如图:

(谥的小篆写法)
4、譶。读tà。《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譶,疾言也。从三言。读若沓。”会意字,本义是说话快,说话不停。譶,有三个言组成,三,表示多,三言,表示有许多话,此其本义;有许多的话要说,不免说得很快,所以又说“疾言也”;又不免说个不停,所以《仓颉篇》说:“言不止也”;又难免翻来覆去,又引申为重复。

(《大话西游》里说话不停的唐僧)
“譶”的小篆写法如图:

(譶的小篆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