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读史方舆纪要》赵州:“今城本名棘蒲,春秋时晋地。《左传》哀元年,师及齐师,卫孔圉,鲜虞人伐晋,取棘蒲。”《畿辅通志》:“棘蒲,今赵州地。”《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左传•哀公•哀公元年》:“齐侯、卫侯会于乾侯,救范氏也,师及齐师、卫孔圉、鲜虞人伐晋,取棘蒲。”棘蒲,晋地,今赵州城中有棘蒲社 。”
今人则有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篇 (第2页):“赵州。平棘县,本春秋时晋棘蒲邑,汉初为棘蒲,后改为平棘也,属常山郡。”熊武一、周家法主编.《军事大辞海》下册,长城出版社,2000年5月:第2857页:“公元前494年,中山与齐、鲁、卫一起伐晋,获得晋国的棘蒲(在今河北赵县境内),将之列入中山国地图(今河北赵县)。”
四、回答宋代以后对“棘蒲在赵县”的质疑
古代地名重名者并不稀奇,可以说是一件很寻常的事,战国魏地还有一“棘蒲”,在今河北魏县南。魏县地方志载:秦始皇十九年(前228),在今治首次设县,名棘蒲,治所在今治南。于是,宋代以后,始有学者认为,应劭注解棘蒲在今赵县之说是不确切的。
1.【宋】鲍彪《战国策校注》卷四 :“属河东烧棘蒲,原作沟,下同。敬侯六年,借兵楚取魏棘蒲,不注。”《資治通鑑》胡三省注,卷第十四:“宋白曰:棘蒲,春秋时晋邑,汉初为棘蒲,后改为平棘。盖亦本应说也。”
2.元代胡三省注《资治通鉴》:“余据《靳歙传》,则棘蒲,赵地也,在安阳以东。"
3.《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棘蒲,疑莫能定,有俟续考”。
4.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在《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出版)中,所标“棘蒲”的地理位置,在魏县南古黄河附近。
應劭,东汉学者,字仲瑗,汝南郡南顿县(今河南项城市南顿镇)人。父名奉,桓帝时(147—167年)名臣,官至司隶校尉。劭少年时专心好学,博览多闻。灵帝时(168—188年)被举为孝廉。中平六年(189)至兴平元年(194)任泰山郡太守,后依袁绍,卒于邺。邺,古地名,故址在今河南安阳市北部和河北临漳县西南一带,就在魏县“棘蒲”附近,應劭“博览多闻”,不可能不知道魏县有“棘蒲”,却又为何注曰“棘蒲”乃是平棘赵县之“棘蒲”呢?没有写明论据,不等于没有论据。

五、回答对 “平棘、棘蒲非一地”的质疑
《史記 孝文本紀》:
高祖十一年春,已破...於是詔罷丞相兵,遣棘蒲侯陳武為大將軍,將十萬往擊之。《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棘蒲侯陈武 以将军前元年率将二千五百人起薛,别救东阿,至霸上,二岁十月入汉,击齐历下军田既,功侯。”注正義:今趙州平棘縣,古棘蒲邑。
《漢書》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
平棘,應劭曰:“伐晉取棘蒲也。”師古曰:“功臣表棘蒲侯陳武,平棘侯林摯,是則平棘、棘蒲非一地也。應說失之。”
清】顾祖禹 撰《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三《北直四》赵州:
今城本名棘蒲,春秋时晋地。《左传》哀元年,师及齐师,卫孔圉,鲜虞人伐晋,取棘蒲。《史记》赵敬侯六年,借兵于楚,伐魏,取棘蒲。又汉文帝三年,济北王兴居反,遣棘蒲侯柴武击之。应劭曰:棘蒲,即平棘也。颜师古云:《功臣表》有棘蒲侯陈武、平棘侯林挚,则棘蒲、平棘非一处矣。《十三州志》:平棘本晋之棘蒲,战国时改为平棘。亦误也。今州治内犹有棘蒲社。
为什么说“棘蒲、平棘非一处”? 西汉时,棘蒲侯国即棘蒲县、平棘侯国即平棘县是两个地方,棘蒲侯国,在赵县野鸡铺村,平棘侯国在固城村,棘蒲侯国后汉废,并入平棘县,因此“应劭曰:棘蒲,即平棘也。”正如清钱大昕撰《廿二史考异》分析的:
《赵世家》:敬侯六年,伐魏取棘蒲。正义云:今赵州平棘县,古棘蒲邑。《世表》陈武以高帝六年封棘蒲侯,而七年又封林挚为平棘侯。则平棘非即棘蒲,或其地相去不远,棘蒲国除之后,省入平棘耳。
后来,赵县城被命名为“棘蒲” 。西晋(公元265--316年)时,把棘蒲(今赵县城)更名为平棘。原平棘(今固城)即称为南平棘。“西晋移平棘为棘蒲,遂更名为平棘。”因此造成了有些人的费解。因此赵县境内长期并存两个“棘蒲”,一是野鸡铺的“棘蒲”,赵县柏林寺内的《大金沃州柏林禅院三千邑众碑》碑阴:铨宗“本贯系沃州平棘县棘蒲乡丁村人也,俗姓宋氏”,棘蒲乡,即今野鸡铺村,该“丁村”即今天的赵县沙河店镇丁村。二是赵县城内的“棘蒲”,清代《读史方舆纪要》等古籍所说的“今赵州城中有棘蒲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