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江在哪里(江A)
21.《西湖志纂》(1754), 苏州沈德潜著, “港”44见, 其中地名7: 花港、金沙港、桃花港、曲院港、花家山港、学士港(一名夹子港) 、茅家埠港。
22.《粤闽巡视纪略》(1780),石柱著, “港”173见, 其中地名98, 分布在福建晋江、泉州、龙海、同安、莆田、福清、连江、罗源、宁德、福安, 台湾、澎湖, 广东雷州、海康、电白、阳江、海丰、潮阳、东莞、梅州, 广西钦州, 海南琼州。
23.《钦定南巡盛典》(1772) , 高晋撰 , “港”169见。
24.《平台纪略》 (1781) , 蓝鼎元著, “港” 81见。
25.《台海使槎录》, (清)黄叔儆撰, “港”215见。
26.《海塘录》 (1708) , 翟均廉著, “港”94见。例如:
卷4: 十月修海宁县钱家坂马牧港等处塘工。
27.《筹海图编》, (明)胡宗宪著, “港” 195见。例如:
卷2: 太仓港口开船, 用单乙针, 一更船平。……升罗屿用丁未针, 经崎头山出双屿港。
28.《岛夷志略》, (元) 汪大渊著, “港”2见, 其中地名6: 爪哇苏马鲁隘港口、东冲古剌淡港、苏禄沙里八丹第三港、旧港、新港、万年港。
29.《东西洋考》,明张燮著, “港”79 见。例如:
卷1: 泊人称东京者即其故都, 其王居曰日南殿。清化港即旧清化府也,是汉九真郡治之地, 隋唐为爱州, 在交趾为西京, 今为清华承政司。顺化港即旧顺化府也, 今为顺化承政司 。广南港即旧义安府也, 汉为日南, 隋唐为驩州, 今为广南承政司。
从以上文献资料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首先, 历史上“港”使用频率高、“港”地名分布集中的地区恰与其共时分布地区江浙沪皖鄂湘赣六省一市以及闽粤琼台四省相当, 连某些省区内“港”地名集中分布的区域也都吻合。文献里太湖流域作为“港”地名核心分布区的分布密度则比共时更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 明代福州人谢肇淛所撰关于黄河以北河事的《北河纪》, “港” 地名只有7个: 泰安清阳港、朔港、胡家港、龙港, 邹县黄沟港, 冀州大、小流港。
其次, 闽粤琼台地区“港”地名明清以降大增, 但几乎全都分布在沿海府州县, 这些“港”地名大多是海港、海口、海湾, 也包括一些入海河流或河流下游的入海河段。例如,《大清一统志》: 福州府长乐县元佑港: “旧有港入海, 为沙所壅, 宋元佑, 县令袁正规开卓岭后山为港。” 漳州府海澄县港口江: “即九龙江下流也, 自县以西北, 诸水悉由此入海, 亦名港口大溪。”月港:“在海澄县, 西南接南溪, 东北通海潮, 其形如月, 故名。”台湾圆港: “海港自鹿耳门以内周环皆堤, 海舟聚泊, 后红毛建城如台, 因亦谓港为台湾。” 龟仔港: “牛朝溪西入海之口。” 马沙港: “西通大海, 北接台湾, 南岸即安平镇城, 亦名马沙沟。” 彰化: “海港极多。” 肇庆府阳江县白石港: “一名石门港, 受郎宫山龙潭水, 过双鱼城南入海。” 这些与海港相关的“港” 字地名, 应该比“港(河流)” 晚起,如上文所述, 直到清代的《康熙字典》, “港”字尚未收“港口” 义项。
再次, 文献中“港”字地名的分布要比共时分布略广, 主要反映在河南、河北、山东三省, 但密集程度都远低于前述六省一市以及闽粤琼台, 大体可视为方言间的扩散或借用。这种扩散甚至达于海外, 上引文献中朝鲜、日本、硫球、越南等地的“港”地名便是例证。冀鲁豫三省中, 河南的“港”地名都在豫南淮河流域, 为古陈蔡之地, 与楚毗连, 后为楚所灭, 世称陈楚。这一地域受楚文化影响之深是不言而喻的, 其“港” 地名当由楚扩散所致。河北“港”地名比河南少, 主要分布在冀中京津地区。上文已述, 这一带不少“港”字地名通名今音为jiǎng, 义为“洼淀” , 不同于“港(河流)” 。这在文献中也有反映, 例如《畿辅通志》:天津塌河淀, “一名大河淀, 即北运河筐儿港, 籍以蓄泻者也。” “双港围亦汪应蛟屯田旧地也, 循照故迹开筑, 东与何家围沟渠相通, 两围互为蓄泻。” 山东“港”地名更少, 其中分布在登州等沿海地区的, 多为海港或海湾, 例如《山东通志》: (登州)沙门岛, “一名庙岛,南面黑港可容船三四十只避北风。…… 宋港可容船四五十只” , “ 三山岛以西皆沙港海口, 不临大洋, 易于防守。” “长山岛东北沙港、东南嘴沙港” 。至于西北晋陕二省、西南云贵川桂四省通志中只有极个别“港”字地名, 只能视为偶然借用。
4. 个人文集
1.王安石 (1021一1086) , 江西临川人。《临川文集》“港”11见, 例如:《寄杨德逢》: 占岁以知子, 将勤而后食。穿沟取西港, 此计当未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