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年轻、学历高、脑子活、有能力,有干劲。”在村里干了三十多年的支部委员杨衍英这样评价张涛。去年疫情期间,张涛带领党员干部带头冲在一线;在“户户通”工程中,自己找人垫资,将村里5000多米的乡间小道硬化成水泥路;今年他又多方争取项目资金,将村里年久失修的1公里主路进行了硬化;一件件大事小情让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成为大伙口中“有威信、办实事的好书记”。
融得进基层是“归巢”大学生留得下的重要前提。为此,新泰市一方面建立稳定的工资增长机制和绩效考核奖励制度,为村官们解决后顾之忧。另一方面探索实施多项管理措施,全方位加强培养锻炼。
“在正式上岗前,先轮岗锻炼,让他们在镇政府征地拆迁、信访维稳等‘吃劲’岗位经受磨炼至少半年。”汶南镇组织委员吴杰介绍,此举为帮助到村任职大学生人才增强服务三农意识、增进岗位理解、掌握农村工作的技巧和方法,使其任职后能尽快进入工作角色、顺利开展工作。
建立“一对一”导师帮带制度,用好帮带示范、设岗定责、考核测评、跟班锻炼“四项措施”,进行专项培训,从选聘任职到待遇保障,再到评选表彰,新泰市形成了完备科学的“育苗”管理体系。对于考核优秀的,纳入村级后备干部重点培养对象,今年村“两委”换届,323名回村任职大学生进入“两委”班子,42人担任党组织书记。
干得好,回报父老乡亲
“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我对自己的家乡有感情,我想回家干一番事业,为父老乡亲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新汶街道大洛沟社区刘志说。回本村担任书记助理后,他很快进入角色,依托新泰好人协会,组织开展志愿活动260余次,服务群众3.2万人次,靠实实在在的表现很快获得村民的认可。
东都镇新庄村文书胡晓芳正在工作。摄影:赵洁
“全镇都知道我们村有个大学生,特别能干。”提及村文书胡晓芳,东都镇新庄村党支部书记胡绍龙赞不绝口。2016年,在新汶一家房产中介上班的胡晓芳回村工作。从简单的写写画画,到琐碎的村务、财务,胡晓芳用自己踏实的工作作风赢得了村里人的认可,谈及这几年的收获,她深有感触地说道,“从老百姓肯定和感激的眼神中感受到了这份工作的意义。”
“今年我们村建了记忆馆、酒文化长廊、快递驿站,除了辣椒酱的生产线又扩建了火锅底料,最近又签约了10多个项目,投资额1000多万元。”作为一名“90 后”村支书,王云龙浑身上下都充满了干事创业的激情。
“他们的综合素质、工作能力以及对农村的熟悉和热爱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在新泰市组织部副部长田军看来,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会吸引一大批优秀人才回到农村。“我们希望‘育苗’经验能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吸引更多优秀大学生回得来、留得下,在这个平台上有更好的发展。”
心中有梦想,人生有力量。如今,经过“育苗升级”工程,回村大学生在新泰广阔的农村舞台上竞相发挥才智,带着父老乡亲从“蛮干”转变为“巧干”。 目前,全市累计扶持大学生孵化创业项目18个,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鲜活力量。
“要确保乡村后继有人,根本上还得靠本土人才,‘归巢’大学生是土生土长的苗,对家乡有着天然的感情,是激活乡村的内生力量。他们的到来在基层干部队伍中引起了‘鲶鱼效应’,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田军评价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