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各庄 据查,该地明代以前即有村落,称小杜庄,明初毁于战乱。永乐年间(1403~1424年)有移民自浙江迁此定居,其中张姓居多,且为人善良,故改村名张良各庄。
饶家头 据查,清代中期饶姓建村,故称饶家头。
王家楼 据查,明代建村。初时作县城西关王姓花园,并建有观花楼两座。后又有王姓迁此定居,遂得村名王家楼。清代《丰润县志》载:“天宫寺西达王家楼,曲折淡荡,稻气与荷香相间,硕而乐之,恍若置苏公堤畔。今则改为旱田与芦苇也。”解放以后,特别是党的“三中全会”以来,这里每值夏、秋季节,绿荫成片,稻香阵阵,流水淙淙,又有火车、汽车穿行于村外,不仅还原了旧景,而且饰以现代的风貌,胜过了从前。
西黄各庄 据查,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黄姓建村,故称黄各庄。清末,为区别县城东的黄各庄,而改称西黄各庄。
高各庄 据查,明代建村。因由此往南地势较洼,故称该村为高各庄。
前寺 据查,明代建村。当时这里建有两座寺庙,分居南北,统称永庆寺,该村址坐落在南寺附近,遂称前寺。
新农村 据查,1959年因修建邱庄水库,将黄昏峪公社王庄子大队一部分群众,移居当时王官营公社养猪场居住。到了1968年,这些人又搬迁至此定居,此前一直称村名王庄子,此后便改名新农村。
圪塔坨 据查,该村建于明代。因当时这里有一座塔和一个土坨,而得名圪塔坨。
小八里庄 据查,该村建于明代。因距县城8华里处,建有村落两座,遂以村落大小分称大八里、小八里庄。
南台 相传,宋代建村。因村居县城之南,较之四周略高,遂借方位和地势称村名南台。
新杨庄 据查,该村址原在黄昏峪公社,明代杨姓建村,始称杨家庄。1965年因修建邱庄水库,搬迁至此,改称新杨庄。
西那母庄(一、二、三村) 相传,该村始建于宋初。时因村中富户较多,骡马成群,而称村名西骡马庄。后因宋、金交战时,这里被金军占领,改称村名西那母庄(据说“那母”二字系蒙语)。后分为西那母庄一村、二村、三村。
雷富庄 据查,明代建村。因当时村中雷姓较多,遂借姓氏以命村名雷庄子。因属县内重名村,1982年改称雷富庄。
东那母庄 相传,该村与西那母庄同时建于宋初,始称东骡马庄。后因宋、金交战时,这里为金军占领,遂改称村名东那母庄(据说“那母”二字系蒙语)。
水泉 原址在黄昏峪公社,后搬迁至此。据查,清咸丰年间(1851~1862年),有韩姓一家自附近韩岩头村迁原址垦荒定居,后人丁渐旺,繁衍成村。因村东北坡上方有股泉水,常年涓流不息,遂借此命村名水泉。
偏峪 原址在黄昏峪公社,后搬迁至此。据查,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由山东移民迁原址建村。因村址坐落于山坡,且偏僻,故命村名偏峪。
王 官 营 镇
何家峪 据查,明末何姓建村,故称何家峪。
燕子峪 据查,明初,晏姓建庄,称晏子峪,后演成燕子峪。
施家营 据查,明初施姓自山东迁此立庄,故冠以姓氏命村名施家营。
焦家庄 据查,该村系明初焦姓所建,故称焦家庄。
新白草坡 据查,1961年因修邱庄水库,将黄昏峪公社白草坡村中一部分人迁此定居,故命村名新白草坡。
下水路 据查,明初建村。因有泉水自东北上水路村流来,该村较之低些,故称村名下水路。
千佛院 据《丰润县志》载:千佛寺,在千佛院村东小山上,人称昔时石佛无数。建村年代无考,但清康熙版《丰润县志》中村名已出现。
鲍庄 据考曹氏墓碑,该村系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曹、鲍两姓所建,始称曹公庄。清末分两村,该村鲍姓多,乃称鲍庄。
曹庄子 据考曹氏墓碑,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曹鲍两姓建村,始称曹鲍庄。清末分成两村,该村多曹姓,故称曹庄子。
何家营 据查,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有一湖南将领叫何仁的奉诏于此占产立庄,故称村名何家营。
东张庄子 据查,明初,张姓建庄,故称张庄子。因系县内重名村,1982年改称东张庄子。
田各庄 据查,1979年从村中王旭炎家院内出土田氏墓碑三座,上记有:明初有田氏三兄弟于此立庄,始称田各庄。
西尖山峪 据查,该村始建于清朝中期,因村东有山,名尖山,村建山西,故命村名西尖山峪。
北尖山峪 据查,清初建村,因村南有山,名尖山,村建山北,故称北尖山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