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苏锡两市,尤其是无锡,在这场大战中,似乎没占到什么优势。2018、2019年两年,无锡常住人口增长均为2万人上下。这个体量基本也是人口自然增长的水平了。
不同于苏州,苏州当下人口超过1000万,已经拥有较大体量。无锡目前仍在600万这一层级,自身体量与长三角其他几位万亿城市相比已显“娇小”。
而根据数据统计,到2018年底,无锡市城区常住人口为367万,也才刚迈过Ⅰ型大城市(300万—500万)的门槛不远。
把时间拉长,无锡人口增长缓慢,对外来人口欠缺吸引力,也不是近两三年的事情。
从2013年开始,无锡的年常住人口增量(包括自然增长)没有再超过3万人。从2010到2019年,无锡共增长21.7万人,甚至不如个别城市一年的增量。
也因此,当下升级的引才措施、补贴政策,对无锡来说,更显重要。今年4月,无锡已推出《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来锡就业创业的若干措施》,加大人才补贴力度。
例如,对于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提高租房补贴额度,并拓展享受范围,每年给予本科(技师)1万元、硕士1.5万元、博士2万元,累计支持两年;
同时为研究生来锡科研实践创造条件,给予一次性最高1500元的交通补贴、380元的住宿补贴和200元的用餐补贴等。
横向比较而言,对于一座地级市来说,无锡的政策力度颇有优势。但在长三角,先不谈上海,无锡还面临着一众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以及比邻苏州的竞争。
早在2017年,杭州对新引进的符合条件的硕士研究生给予每人2万元,博士研究生每人3万元的补贴,均为一次性发放。经过迭代,今年其补贴标准已拓展到本科毕业生每人1万,硕士研究生3万,博士研究生5万。
还有南京、苏州、宁波的补贴政策,有的开展比无锡早,有的力度比无锡大。整体而言,在无锡身处的长三角万亿俱乐部,这类人才补贴刺激措施,只能算常规操作。
如果补贴政策并无明显优势,那么在长三角的竞争中,无锡引人则更需考验城市的内在吸引力。
城市的内在引力
图片来源:摄图网
“腾笼换鸟”是近年来许多城市产业升级的一大要点。对于无锡来说,这种腾退早在太湖蓝藻事件之后就已经发生,且规模更大。某种意义上,这也推动了无锡新产业的培育。
2019年无锡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加到2794家,雏鹰、瞪羚及准独角兽入库企业分别达到807家、563家和39家。
在此次无锡“百企千才高校行”的引才活动现场,杜小刚通过视频“喊话”,中国那么大,请一定要来无锡看看。在他的描述中,无锡是“全国万家名企公认的‘营商环境十佳城市’”。
据统计,在2019中国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三个榜单中,无锡企业上榜数量均居于江苏省首位。
有影响力的企业无疑是吸引毕业生前来生活工作的最基本要素。在此次的引才活动上,远景科技集团、红豆集团、阿斯利康、卓胜微等重点企业都来到现场依次推介。
不过想要大量吸引人才,仅靠一些还不错的企业是不够的。有观点指出,无锡的经济模式主要是江浙沪的城镇企业特色模式,大多是靠技术已经成熟的生产线发家,从人才结构上属于几个技术管理人才,打理成规模的生产体系。
未来的经济模式,利润和资本会更加向研发上游转移,需要更多的高端人才互通交流,而无锡似乎还没有形成这样聚集大规模高端人才的城市氛围。
现在,放在无锡面前的一个机会是物联网。
根据此前《BOSS直聘人才吸引力报告》,物联网工程师、云计算工程师和5G网络工程师需求量大增,人才池和流动性都具备了一定基础。“这批新职业以前沿技术岗位为最大特色,人才需求已经渗透全行业。”
早在2009年底,无锡获批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经过十年发展,无锡聚集物联网相关企业超2000家,物联网产业营业收入超2600亿元,其产值规模接近江苏全省一半,在全国亦有一席之地。
去年,无锡获批建设全国首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曾表示,“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点领域,无锡抓住了新兴产业的牛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