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世界上面积最小的湖
本溪的源头在本溪湖,当地人常说“先有本溪湖,后有本溪市。”本溪湖是位于卧云山西麓崖下的一个小湖泊,湖形外阔内狭,极似犀牛角做成的酒杯,故称“杯犀湖”,谐音“本溪湖”。本溪湖只有15平方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小的湖泊。
本溪湖这个名字据说是清朝皇帝雍正亲自改的。清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在奏章上见到了一个奇怪的名字:杯犀湖。名称奇怪,字还难写,雍正就让奉天官员实地考察。三个官员来到本溪湖,转了一圈之后得出三个结论:一为“杯犀湖”,解为此小湖状如犀牛角之杯子;一为“碑西湖”,解为湖在东坟萨哈廉亲王墓碑的西边;一为“白溪湖”,解为湖水流出时在阳光照耀下浪花翻白的情状。得到大臣反馈后,雍正沉思片刻,改成“本溪湖”。
在辽宁行政区划的地图上,本溪辖区的形状好似一只哑铃。在历史长河中,本溪市的建市历史不长,最早的行政建制是1906年,清政府设本溪县。1939年,日伪政权设立本溪湖市。新中国成立后,定名为本溪市。
丹东,红色东方之城
丹东见于文献记载最早的地名是辽东郡,公元前300年燕昭王设立辽东郡,凤城为其辖地。丹东市境文献记载最早的县名是“武次县”,设于公元前128年,有驻扎军队、加强防卫之功能。唐朝时,在这里设置“安东都护府”,为唐六个主要都护府之一,意为安定东部边境之意。“安东”一直沿用。1965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安东市改名丹东市,意为红色东方之城。
锦州,名字最早出现在辽代
《说文解字》中对“州”的解释为“水中可居”,后演变为古代的行政区划,相传禹治水后,分为九州。
锦州地名最早出现在辽代。其名称来历,一种说法是意为“锦绣之州”,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以汉俘建锦州”。另一种说法与地理位置有关,因其起源小凌河。据《奉天通志》载:“小凌河辽称小灵河。金、元易‘灵’为‘凌’,源出热河省凌源县,迳锦县城西北三里,又东南过北宁铁路,绕城西南而东,以其回旋如锦名曰锦川,县名亦取于此。”
锦州解放后,1949年1月,锦州被设为新成立的辽西省的省会。1954年辽东、辽西两省合并为辽宁省,锦州市成为省辖市,直到今天。
营口,“口”字传自三国时代
营口三国时称辽口,两晋时称历抹口,明朝时称梁房口,清代称没沟营,正式得名营口是在清同治五年(1866年)。
这些古时的称谓里,迄今还能保留一些遗迹的是“没沟营”这个名字,当地一块经历千年风雨的巨石上还刻着“没沟营”这三个字。
营口地处辽河入海口,是退海之地,此地形成陆地后,遗留下多条潮沟,涨潮时河水便把潮沟淹没于水中,此为“没沟”之意。
另有一说:清朝初期,清廷颁布开垦辽东的规程,要求关内移民到辽东垦荒,山东、河北一带的农民以及登州、荣城、天津海下等地的渔民纷纷来此落户。他们在辽河南岸潮沟旁(也有少部分在辽河北岸)搭窝棚盖茅草房或土坯房栖身,这些窝棚和茅草房、土坯房远远望去就像一排排营房,故人们称之为“没沟营”。
1866年以后,清政府在公文中将“没沟营口岸”简称为“营口”,营口自此得名。
阜新,“物阜民新”之意
阜新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原始文明,早在7600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2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了城堡的建筑。辽金时代阜新地区的城市建设快速发展,辽代允许私人建“头下军州”,也就是契丹贵族的私人领地,于是阜新境内出现成、懿、徽、豪、渭、顺、遂等州城。其后,成州、懿州先后由私人城堡转化为管辖县的行政建制,成为州的所在地,是阜新地区设置行政州、县的开始。
直到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在这里设置阜新县,取“物阜民新”之意,实现县、旗并存,蒙、汉分治体制,阜新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辽阳,襄平之名用了七百年
“辽阳”二字最早见于汉代。据《汉书·地理志》载:“大梁水(太子河)西南至辽阳入辽(指辽河),莽曰辽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