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红的酸辣汤、绿绿的蔬菜、金黄的蛋花、嫩白的豆腐、诱人的猫耳朵,这样一碗饭端上来,光看着便让人口内生津,食欲大增。
传统习俗

猫耳朵,是一道河津地道的手工制作的特色佳肴,当地人称“cuo wan zi”,具体是写成搓丸子、挫豌子,还是坐碗子,各种写法都有。不过,在河津如果哪家逢喜事,“坐碗子、油坨子”招待贵客这个习俗由来已久。
在以前,这是只有招待亲戚时,才会享用的美食,比如新结的儿女亲家上门,要不就是婚丧嫁娶、建房上梁、生孩子吃喜,才能吃上这么一顿精细饭。
为什么只有逢喜事时,才能吃到?是因为其制作虽简单,但在过去物质不够丰富的年代,这道饭食特别耗时费力,也必须用白面和多种菜蔬支撑。
制作猫耳朵,首先要选用当地的小麦面粉,然后根据吃饭人的数量决定面粉的数量,面还要和得不软不硬,饧会儿,确保口感筋道。然后,用擀面杖擀得薄厚均匀,折叠起来,切成一厘米多宽的面条,再改刀切成边长一厘米多的正方形。最后,把这些正方形面片对角折叠捏紧,一个猫耳朵就做成了。据九龙粥屋的面点师介绍,一两面粉,能捏100多个猫耳朵,可想而知一锅中得多少个。
一厘米见方的小小面片,被巧妇的两个指尖精心拧捏,手腕一转,便成了形似猫耳朵的样子,煮熟后晶莹透亮,“坐”在碗中十分可爱诱人,难怪有“坐碗子”之称。

精心配菜
除了猫耳朵制作,还得炒制臊子,可以根据时令季节和个人喜好调整,口味以酸辣为主。
猫耳朵的小优势此刻便显现出来了,这样的形状,即使数量再多,也不会在锅中相互粘连,而且它的特殊造型会把汤汁锁住。这也是为什么它吃起来鲜香有嚼劲,让人回味无穷、百吃不厌,吃过之后念念不忘的原因。
从前,人们吃食这一块比较短缺,能费劲耗时制作这么一碗猫耳朵,可以说是又体面、又硬气的饭菜了。现在人们生活富裕了,吃菜买面都方便了很多,但河津人还是以此招待亲朋,除了是本地习俗外,更是对客人的尊重,传递主家的诚意。
4月7日,记者一行走进河津新耿街上的九龙粥屋,带你领略这一碗让当地人津津乐道的“坐碗子”——河津猫耳朵。
河津特色
河津古称绛州龙门,因地处黄河要津,故名。其东迎汾河与稷山县为邻,西隔黄河与陕西省韩城市相望,南与万荣县毗连,北依吕梁山与临汾市乡宁县接壤。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独一无二的美食风味。
河津的猫耳朵,既讲究精致,为待客之道,又要让人吃好吃饱,合众人之口。一碗饭里,有菜、有汤、有面、有蛋(肉),好吃耐饥、酸辣鲜美,足见河津人做事的精心、厚道、实在,有一种浓浓的人情味。
这里的人好客,也好体面,即使缺衣少食的年代,家常便饭待客,也绝不含糊。而能把一块块小小的片面,都捏成可爱的猫耳朵的样子,不仅需要很大的耐心,也需要有一双巧手,除了能捏得好看,还得动作干净、利落。由此可见河津人的讲究。
一碗小小的猫耳朵,让人们窥见了古耿大地厚重的饮食文化和风土人情。
工艺精细

九龙粥屋的厨师长赵雷告诉记者,虽然猫耳朵做法不复杂,但其工序繁多。在河津,普通农家都可以做出的精致美味,要想登上饭店的大雅之堂做出特色,那这份猫耳朵必然更得精细和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