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iel做对了什么
Daniel是Joy以前幼儿园的同学,只比她大半岁。按理说,不过七岁多点儿的孩子,自己都还处于被动接受教育的阶段,怎么能指望他真的教会Joy骑车?
可事实偏偏就是:一个敢学、一个敢教,两个半大不小的孩子,竟然互相支持着做到了!太惊喜,太神奇了!
再后来,信心大增的Joy也试图教我这个“笨”妈妈骑自行车,我观察她的教学方法,再结合那个下午零碎的记忆片段,终于拼凑出一些端倪,揭开Daniel教学成果的秘诀!
1. 点燃Joy的自我驱动力
Joy本就对没有辅助轮的自行车“觊觎”已久,再加上Daniel炫技式的独特打招呼方式,让Joy再也无法抑制住内心的小火苗,Daniel成功地点燃了他本就跃跃欲试的学生。
自我驱动型的学习,往往事半功倍,而大多数时候,孩子对做一些事情并没有强烈的自我驱动力,导致家长在一旁伤神,孩子迫于压力只能去迎合,机械地完成任务,那么这样的学习,是被动乏味的,孩子也没有机会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在当代心理学中,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最早由Richard Ryan和 Edward Deci 提出。这一理论认为,与外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相对,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强调个人内在的自主愿望,包括三大方面:
- 自决力(autonomy)。人类有掌控自己行为和命运的需要,人生需要掌控感。
- 胜任力(competency)。人类有学习掌握各种基础技能的需要,以支持后续的学习。当我们感到自己有足够的知识和技能储备去完成某项工作时,我们会更可能会主动投入其中。
- 与他人链接(connectedness)。人类都有与人链接、找到归属感的愿望。
回头想,Joy学骑自行车,这三个方面好像确实都满足了,不论Joy想开始还是继续,其他人都充分尊重她的意愿。细心的Daniel教练,不仅耐心讲解了技术要点,提供了必要的学习工具,更为Joy创造了与小伙伴链接的机会。
内在驱动力非常重要。想想看,如果一件事情是我们内心迫切想要完成的,那么即便中途出了状况,我们也会倾向于承认自己暂时的失败,同时寻找解决方案并付诸下一步行动。
而如果是面对不太想做的工作,如果中途出状况,我们是不是更容易“甩锅”,给自己找各种理由?我们往往会回避自己的不足,给自己找各种理由,甩锅给外部因素,我们不再有动力去继续探索解决方案,我们只是自怜自艾于无助的情绪中……
2. 和Joy一起玩目标拆解游戏
最难能可贵的是,孩子们没有把学骑自行车这件事当作一件任务,他们享受这个“升级打怪”的过程,他们没有成年人的得失心和功利心,只是乐哉其中,会为暂时的失败而沮丧,也会因为完成目标欢欣鼓舞。
直到后来,Joy在教我骑自行车的过程中,我才意识到两个孩子是怎样玩这个游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