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他隔离条件很好,有自己独立的房子,在打这个电话之前,这些客观优势是被他忽略的。他每天看新闻都会觉得自己好可怜,担心自己病情越来越重,会像每天统计的那些数字一样成为死掉的那个,这就是内在的恐惧本身。
在陪伴和聆听之后我梳理他的思路,向他提出问题:在现有的条件下你能做点什么让自己平复下来,他思考了一会儿后说了句“我知道了”。
北青报:有一线医护人员过来咨询吗?
杜洺君:比较少,他们的专业素养不允许他们在这个时候过多顾及自己内心的感觉。也有很多医院第一时间建立了自己的心理干预和救援热线,我们在线支持好几家医院,他们处理不了的,需要二级干预的都会转到我们这里来。
恐慌本身更容易打倒人
北青报:面对疫情,哪些心理应激反应是正常的,哪些是不正常的?
杜洺君:紧张、害怕、焦虑都是正常的,而一旦产生自杀倾向或者社会攻击性就属于异常了。就目前所做工作来谈,求助电话基本都在正常范围内的。
北青报:恐慌情绪也会传染吗?
杜洺君:会,这就是群体性和社会性特点,即使不用语言表达,通过感觉也完全是可以传递恐慌的。如果处在恐慌的环境下,需要自我有一个严格的保护机制,包括卫生防护各个方面,也要在内心坚定:至少到目前为止我是健康的。
北青报:一旦陷入焦虑,普通人应如何调整心态?
杜洺君:首先是“少”,即少看手机,少看负面新闻。因为负面新闻会累积负面感受,这样的感受会给人造成困惑,到一定程度就会影响身体;其次是“多”,可以在现有条件下,在家看书听音乐、打打太极、练练瑜伽,或是进行一些棋牌类活动,以往生活中忽略掉的美好、爱好,都可以在这个时候找回。
北青报:有没有实用的小方法可以缓解情绪?
杜洺君:首先推荐腹式呼吸法,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心理阻断的小技术。当人处在一个极端情绪下,情绪会像一条狗,人会被牵着走,这时是需要喊停的。你可以拿出右手,化掌为刀,用力往下“砍”,同时嘴里喊停,把负面的想法停在这里。
北青报:有的心理咨询师会因为无法为患者提供实质性帮助而感到无力,对此你怎么看?
杜洺君:我们既然是心理咨询师,就做好心理咨询师的事情,各司其职就够了。每个人能力都是有限的,要学会面对自己,清楚自己能做什么,更要明白自己不能做什么,有这个界限才是最好的状态。比如普通民众,好好在家隔离就是贡献了,不要超越自己的界限去做不能做到的事情。
文/本报记者郭慧敏 统筹/石爱华 宋建华
责编:沙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