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线上贷款迎来严监管。
5月9日,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办法》),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有序发展:规定贷款资金不得用于购房及偿还住房抵押贷款;用于消费的个人信用贷款授信额度应当不超过人民币20万元,到期一次性还本的,授信期限不超过一年。《办法》的落地对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合规性发展至关重要。
互联网贷款纳入规范化轨道
近年来,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快速发展,各类商业银行均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地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由于监管政策一直尚未明确,受到广泛。
与传统线下贷款模式相比,互联网贷款具有依托大数据和模型进行风险评估、全流程线上自动运作、无人工或极少人工干预、极速审批放贷等特点,在提高贷款效率、创新风险评估手段、拓宽金融客户覆盖面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与此同时,互联网贷款业务也暴露出风险管理不审慎、金融消费者保护不充分、资金用途监测不到位等问题和风险隐患。
“现行相关管理办法未完全覆盖上述问题,且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对客户进行线上认证,实际上已突破了面谈面签和实地调查等规定。因此,有必要尽快补齐制度短板,促进互联网贷款业务规范发展。”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实际上,关于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办法,此前网上曾有过流传版本。
“相比最早流传的版本,此次征求意见稿并未就银行与合作机构的业务比例进行管控, 顺应了整个消费贷款行业分工细化、合作开放的潮流,同时,将一些具体监管权限下放,也有助于各地监管机构精准施策,能更好地推动创新与防风险的平衡。”苏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对第一财经表示。
从内容来看,此次《办法》对授信额度、跨区展业、贷款资金用途、联合贷款等内容进行了重点规范。
小额、短期
《办法》明确规定,互联网贷款应当遵循小额、短期、高效和风险可控的原则。单户用于消费的个人信用贷款授信额度应当不超过人民币20万元,到期一次性还本的,授信期限不超过一年。
《办法》强调,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风险管理能力,按照互联网贷款的区域、行业、品种等,确定单户用于生产经营的个人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授信额度上限。对期限超过一年的上述贷款,至少每年对该笔贷款对应的授信进行重新评估和审批。
这意味着目前一些商业银行的18期、24期等线上贷款产品均需作出相应调整。
“上限设定为20万,反映了监管正努力在促进居民消费和控制贷款用途之间取得平衡。”薛洪言对记者表示,这既能满足各方对消费贷款促消费的诉求,又能有效降低消费贷款资金流入股市、楼市的压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居民杠杆率的增速,一举多得。
需注意的是,互联网贷款业务的确容易出现过度授信、多头共债、资金用途不合规等风险问题。
薛洪言分析,就消费用途而言,由于购车、装修等大额消费必须走线下,互联网贷款渠道中20万额度能满足几乎所有消费需求。而大额消费贷款的主要问题集中在资金流向难以控制上,现实中,很多大额消费贷款被提取出来,并未用于消费,而是流入股市、楼市及其他理财投资渠道,给金融机构贷款资金用途管理带来很大难度,也变相提高了居民杠杆率,并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楼市泡沫。
为防控上述风险,银保监会负责人表示《办法》重点从五个方面进行规范:一是明确互联网贷款小额、短期的原则,对消费类个人信用贷款授信设定限额,防范居民个人杠杆率快速上升风险;二是加强统一授信管理,防止过度授信;三是加强贷款支付和资金用途管理;四是对风险数据、风险模型管理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提出全流程、全方位要求,压实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主体责任;五是强化事中事后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