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上市公司热衷跨界并购,王赤坤认为,很多企业所在的行业到达成熟阶段后,行业发展红利消失,主营业务增长乏力。企业在有限的存量市场下拼杀,不是共同成长,而是此消彼长。在行业红利消失,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单靠运营已经无力推动主营业务增长,大家纷纷在战略层面展开角逐,实施产品迭代、多元创业或多元并购。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跨界重组需要在投资多元化与经营专业化之间找到平衡,并力争与原有业务形成一定的协同效应,才能提升跨界重组的成功率。
“对于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投资者应注意辨别其真实性,着重分析其中可能隐含的风险。不排除一些并购重组其实只是一种操纵股价的手段。”柏文喜补充道。
专家支招提升重组成功率
据《证券日报》记者整理,今年以来,已完成资产重组的上市公司有46家,低于85家。由此,如何提升重组成功率,也成为上市公司高管需要面对的一道难题。
在王赤坤看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生命有周期,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跨界布局,应尽量避免自己再创业。“上市公司跨界并购可以把自己现有的资源、流量、资金战略入股到有相应基因的公司或项目,成人之美,享人之美。”
柏文喜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近年涉及并购重组相关法律法规的相应修改,体现了政府及相关监管部门鼓励重组,以盘活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解决部分企业发展困境。上市公司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规则与多样化的资本手段,利用好并购重组这一工具,可以推动自身的发展与业绩提升。
新热点财富创始人李鹏岩认为,并购重组对于任何一家公司而言,都是一个复杂又慎重的交易过程,如果前期准备工作不足,如可行性研究进行得不充分,对市场环境变化判断失误,偏离公司战略盲目进行扩张,或对法律障碍考虑不足,对方案设计的不周密,计划的不详细,都可能在重组过程中遇到问题,导致失败。
谈到如何提高重组的成功率时,李鹏岩建议,上市公司首先要从重组的出发点去考虑,即要想清楚为什么要重组?重组符不符合公司的经营发展战略?重组后给公司能带来什么贡献?不能盲目地追赶热点仓促决策;其次,上市公司要对标的资产与原有资产能不能有效整合、对标的资产未来能不能进行有效控制、重组有没有实质性的障碍等问题也要进行理性判断;最后,上市公司还要做好充分的前期工作,如对重组风险从财务、法律、政策、信用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估,精心设计重组计划,对资产估值、交易价格、交割细节、业绩保障等关键问题都要事先做好谈判准备。
“并不是重组计划顺利完成就算成功了。”李鹏岩认为,评判一个重组成功是否,关键要看重组有没有给企业带来效益的增长?有没有给企业带来持续经营能力的提升?有没有给企业带来核心竞争力的增强?因此,重组后如何整合资产和人员,理顺管理,形成新的合力,助力企业实现更好的发展才是最重要的。
“我认为并购重组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公司过去也做过重组,但最终因为标的业绩大幅下滑,最终还是考虑剥离出去了。当然最开始企业做并购时肯定都是希望能借道并购重组,帮助企业做大做强。”江苏某上市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一些原本希望借并购重组得以发展的标的公司,最终选择了冲刺上市。某机械行业上市公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透露,公司此前也曾筹划过重大资产重组,“前后好几个月的时间,组织相关各方积极推进重组工作,公司也专门聘请独立财务顾问、律师事务所、审计机构和评估机构等中介机构对标的公司开展尽职调查、审计、评估等工作,但最后机缘巧合,赶上北交所设立,标的公司各方面盈利能力等都不错,最后选择了自己去冲刺,希望能在北交所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