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经过商鞅这么多年的变法,这个国家开始走上了欣欣向荣的快车道,成为战国中变法最彻底,发展最好的国家。
赢驷即位之初,个人没有什么威望,急于树立个人的权威来稳住整个国家,因为当时的宗室势力在蠢蠢欲动。变法的成功使得商鞅掌握着几乎与赢驷一样的权力,威望极高,家家户户都知道商君之法,一个国家出现两个权力中心不能允许的。
平息众怒,稳定社会
商鞅变法确实是利国利民的良策,但触动了秦国宗室贵族集团的利益,一直便遭到秦国贵族们的强烈反对,变法改革的实行,使商鞅与当时的贵族积怨甚深。

不仅对上层社会有剧烈矛盾,商鞅与下层百姓的关系也处理得不好,这主要在于商鞅为人刻薄寡恩的性格特点,这也体现在了部分法条上,使用严刑酷法来约束民众,轻罪重罚,加重了广大人民的负担。这也是为什么商鞅死后,秦人不怜的原因。所以杀商鞅可以平息大多数人这些年所积压的怨恨之气,能起到稳定社会作用。
二、秦惠文王为何暴毙
秦惠文王重用张仪连横破合纵,是他一生中最大的亮点。对张仪,赢驷求之,试之,任之,信之。在秦与到列国间复杂的邦交斗争中,多次逆转危势,击溃五国灭秦之兵。继孝公用商鞅之后谱写了又一页君臣合璧华彩篇章。
自此,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秦国用士“不唯秦人”成为不变的路线。用张仪。又不唯采张仪之策。当张仪与司马错对是否平蜀发生激烈辩论时,赢驷毅然委任司马错领军平蜀,展现了赢驷审时度势,高屋建瓴的王者风范。
秦惠文王用了大量的外籍能臣,其中以魏国人为最多。魏国是一个盛产外交家和军事家的国家,张仪、公孙衍、魏章、司马错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大批能臣造就了秦王朝的辉煌,也反映了秦惠文王的识人驭人的本领。

秦惠文王上任后首要任务是打通秦国通往中原的道路,对手就是魏国。于是秦文惠王重用知己知彼的公孙衍和张仪,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而且,秦文惠王在公孙衍和张仪之间有意的制造了一些矛盾,使这两个魏国人成了死敌,从秦国国内一直打到了国际舞台上。
魏章就是当初商鞅诈取的公子魏卬。魏章在魏时就已经是名满华夏的名将。商鞅知道,如果凭战场上的真功夫,秦军肯定不是魏章的对手。要想战胜魏章,只能靠诈取。
魏章被俘后,得到了秦孝公的热情接见。当时秦国由商鞅独掌朝政,朝中能人不多。孝公有意留魏章在秦,魏章在听说家人由于自己丧师辱国而被法办后,也就留在了秦国。
秦惠文王对魏章是十分器重的,在攻楚战争中,公子疾和甘茂两位秦国的重臣被作为魏章的助手使用,足可以看出魏章在秦惠文王心里的位置。而魏章也不负秦文惠王的厚望,连败齐楚名将,夺取了战略要地汉中。
司马错更是历经惠王、武王、昭王的三朝元老,在伐蜀、楚、魏、韩的战争中立有大功。楚人甘茂、异母弟公子疾也是秦文惠王的重臣。

在秦惠文王辞世前,顺着秦国版图往东看,他们打败了上一任的霸主魏国,吞并了魏国黄河以西的全部地盘,还在黄河东岸建立起了根据地;而往南看,不但吞并了巴蜀之地,还把当时最强大的对手楚国打得落花流水,得到了楚国的汉中之地,让楚国再也没有抬起头来。
正是由于秦惠文王为秦国打下了如此坚实的基础,这基业代代相传,最后秦国才能在他的重孙子嬴政的带领下,从战国诸侯割据的乱世中,脱颖而出,一统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