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脉循行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末端,沿着大趾内测赤白肉际,经过大趾本节后的第一跖趾关节后面,上行至内踝前面,再沿小腿内侧胫骨后缘上行,至内踝上8寸处交于足厥阴经之前,再沿膝股部内侧前缘上行,进入腹部,属脾,联络胃;再经过横膈上行,夹咽部两旁,连系舌根,分散于舌下。其支脉,从胃上膈,注心中。如下图

二、主要病候
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等症。
三、主治概要
1、脾胃病 胃痛、呕吐、腹痛、泄泻、便秘。
2、妇科病 月经过多、崩漏。
3、前阴病 阴挺、不孕、遗精、阳痿等。
4、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下肢痿痹、胸胁痛等。
四、本经腧穴共21个,分别是隐白(井穴)、大都(荥穴)、太白(输穴、原穴)、公孙(络穴、八脉交会穴)、商丘(经穴)、三阴交、漏谷、地机(郄穴)、阴陵泉(合穴)、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脾之大络)。
足太阴脾经经穴歌
二十一穴归脾经,起于隐白大包终,
脾胃肠腹泌尿好,五脏生殖血舌病。
隐白大趾内甲角,大都节前陷中寻,
太白节后白肉际,基底前下是公孙,
商丘内踝前下找,踝上三寸三阴交,
踝上六寸漏谷是,陵下三寸地机朝,
膝内辅下阴陵泉,血海股内肌头间,
箕门髌底冲门连,髌上三分之二见,
冲门股沟动脉外,冲上斜七府舍连,
横下寸三是腹结,脐旁四寸大横穴,
腹哀建里旁四寸,中庭旁六食窦全,
天溪胸乡周荣上,四肋三肋二肋间,
脾之大络大包穴,腋中线上六肋间。
(以上内容均选自梁繁荣王华主编的中医学教材针灸学第四版,略有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