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哈尔滨、西安、延安、上海、成都、开封、洛阳、重庆、广州、南京。这11个看似天南地北、关联不大的城市,其实存在一个少有人知的共同点,即它们曾经都是中国首都的候选城市。
古往今来,历朝历代,首都(国都)一直都是各个国家的政治中心,是一张面向世界的名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意义。
那么问题来了,当年这11个城市是凭借什么入选首都候补之列的?北京又为何成为了最终赢家呢?这一切还要从建国前的3个月讲起。
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后,包括东北三省在内,长江以北的大片区域已经被成功解放。国民党150余万主力军遭到歼灭,而解放军队伍却蓬勃壮大到了400万人。
1949年4月21日,士气高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浩浩荡荡横渡长江,乘胜追击,向敌军残部发起猛烈进攻。持续一个半的渡江战役中,我军一举击溃了国民党垂死挣扎的防线,成功解放上海、武汉、杭州等重要城市,为继续前进、解放南方创造了坚实有力的条件。
当然,最重要的是,在此期间,我军以势如破竹之势,成功占领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从而彻底终结了国民党长达22年的反动统治。与此同时,解放战争的结局,也算是尘埃落定。
伴随着国民党全面溃败,蒋介石逃亡台湾,新中国建国事宜,也如火如荼地推展开来。
6月15日,来自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少数民族、海外华侨等组织团体的134名代表,齐聚北平中南海,举行了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周恩来的主持下,我国选举出了21位筹备会常务委员,并在委员会下分设了6个小组,分别负责“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方案”、“起草新政协共同纲领”等重要任务。其中第6个小组负责的,就是国旗、国徽、国歌以及国都的选定。
事实上,早在1948年9月,即三大战役打响前夕,我党就已经在九月会议中,认真探讨了关于首都选址的问题。此后,在毛主席、王稼祥、聂荣臻等众多领导人的商讨之下,候选首都名单很快被确定下来,也就是开头公开的11个城市。
只不过,首都一事关系重大,出不得一点差错,所以中央断断续续商讨了很久,都没能确定。直到新政协筹备会专门小组的设立,选定首都一事才被正式往前推进。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这份候补名单的选定,其实是走了捷径的,也就是参考历史。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年的历史洪流中,更迭交替的王朝国家那是不计其数。而这些古代王朝的国都,必然是在综合考量了各方面条件因素后的最佳选择,具有相当优秀的参考价值。
譬如西安、南京、洛阳、北京、开封是上世纪20年代,国内学术界普遍认证的“中国五大古都”。而在2016年时,拥有3000多年历史、古代文明辉煌灿烂的成都,也被评为了“中国第十大古都”。这6个城市均进入了首都候选名单。
同时,身为中共中央13年间所在地的延安,和中国战时陪都的重庆,它们的革命地位自然毋庸置疑。而哈尔滨、上海、广州则是作为工业重镇和经济前沿入选的。
从1949年6月中旬,到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正式确定定都北平,并将北平更名北京。这3个月时间里,在组长马叙伦、副组长叶剑英的带领下,第六小组从政治、军事、经济、历史、民众认可度等各个方面,对11个城市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比较,最终敲定了北京。
从11个备选到唯一的决定,这个定都过程,其实用的就是一个排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