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一说。无论是外来侵略还是内部忧患,战乱冲突爆发之时,身为国家中心的首都必然会是敌人的首要进攻目标。
虽说那个时候,我党我军已经赶跑了日本鬼子,也镇压了国民党反动派,但出于未雨绸缪的考虑,首都城市无疑需要具备一定的防御优势。在这一点上,上海、广州两地就被排除了。
早在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就被迫签订下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开放广州、上海等5个沿海城市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人驻扎、居住。因此,作为中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城市,上海和广州虽然是当时国内少有的经济中心,但也存在外来势力过多、鱼龙混杂的问题,并不适合用来作为国家的政治中心。
再加上,新中国海军事业起步较晚,在那个年代基本不具备可以海上作战,坚实守卫住沿海首都的海军力量。所以上海和广州显然不是首都的好选择。
其次,经济发展。首都作为一个国家的代表性城市,其可以看作是国家形象的缩影和象征。套用那句常用的话就是,选定首都时,经济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经济是万万不能的。
1948年,毛主席与王稼祥商讨首都事宜时,王稼祥就曾明确表示,中国的经济重心在沿海和江南,因此发展相较落后、对外交流相对闭塞的西部城市,并不适合作为首都。这一个理由,就排除掉了西安、成都和重庆三城。
同时,身为多朝古都的洛阳、开封也随之败下阵来。洛阳周边群山环绕,标准的易守难攻,看似符合第一条提到的防御能力。可问题在于,在那个工业技术还不发达的年代,过于复杂困难的地形,极其不适合修建铁路公路、发展商贸经济。
反观开封,其虽然身处开阔的黄河平原,地势平坦,却偏偏是个水患多发之地。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打油诗“开封城,城摞城,底下埋着6座城”,其指的就是黄河泛滥、泥沙堆积,已经将6个古城埋到了地底。虽不清楚这句话有没有夸张的成分存在,不过开封水患严重的确是事实。
受此影响,清朝末年修建京汉铁路时,清政府就避开了开凿困难的洛阳,以及水患不断的开封,将河南省的主要站点定在了郑州。时间一长,洛阳和开封两大古城,就逐渐落后在了时代发展的洪流之中。
而红色革命圣地延安,自然不必多说。相信看过革命题材作品的朋友都知道,延安地处大西北,黄沙漫天,缺水缺粮,不说发展经济,就连基本的衣食住行都很难保障,自然不能成为新中国的门面。
两轮排除之后,11个候选城市中,就只剩下哈尔滨、南京和北京了。事实上,哈尔滨和南京也是北京当时最大的竞争对手。
先来看看哈尔滨。众所周知,自清末民初起,东北就已经成为了我国的工业重镇。东北拥有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自然资源,铁路建设和工业基础建设相当雄厚。新中国成立前后,我国几乎所有重工业全在东北,很多城市的重建复苏也都依仗着东北的支持。
不仅如此,考虑到当时不稳定的时代背景,以及中苏之间的友好关系。与苏联直接接壤的黑龙江,必然最容易得到苏联的支持与支援。因此,黑龙江的省会哈尔滨,无论是从交通、工业还是经济方面考虑,都是很具有竞争力的。
不过其却存在一个很可能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地理位置。古今中外,但凡是两国接壤处的城市、地区,便很可能因为各式各样的矛盾冲突,成为战火的重灾区。
虽然40年代末时,中苏关系非常友好,但考虑到“国际交往利益至上”、“没有永远的朋友或敌人”等原则,与苏联、朝鲜两国接壤的黑龙江,显然面临着很大的外来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