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费高了不管,但不能比这个标准低。
想象一下,自己理赔款还没拿到呢,先付出这天价律师费的钱,冤不冤,难受不难受。
更何况,大家对香港的法律又不熟悉,不一定能找到靠谱的律师,官司也不一定能打赢。
那么,香港保险还值得买吗?
以上这些问题,肯定不是今天才出现的。
但当初买了香港保险的人,一定有相当一部分并不清楚。
如果是因为一时跟风而买了不合适的保险产品,那我只能说你实在是太不成熟了。
不过,肯定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在了解这些情况后,仍然选择了香港保险的。
这么做的原因也只有一个,投保时香港保险的优势,可以覆盖所有隐形成本。
也就是说,当时香港保险确实足够优秀。
实打实的说,在前些年,香港保险确实比内地先进。
比如保障型产品的形态上,香港保险有很多设计都比较超前。
以重疾险为例,香港保险很早就有恶性肿瘤二次赔付的设计,并且间隔期仅为1.5年。
还有心脑血管类重疾的多次赔付间隔期,香港保险有一些也比内地产品短。
再比如说,早期香港保险的费率有优势。
这一点,从定期寿险的价格反映得尤其明显。
香港的定寿真的便宜!
毕竟香港同胞的平均寿命在全世界都数一数二得高,死亡风险低,成本就低了。
另外,香港的保险产品大部分都有分红。
毕竟分红相当于保费减少或者保额增高,变相地降低了价格。
因为优势能够覆盖隐形成本,所以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当初投保时确实是经过了慎重考虑,但仍然选择了香港保险的。
也就是说,肯定有一部分小伙伴,尽管付出了隐形成本,但考虑到未来的收益,是值得的。
但最近几年,香港保险为什么热度又逐渐降低了呢?
很简单,内地的保险产品,这几年真的越来越优秀了。
不仅保障形态也越来越完善,价格也越来越极致。
我之前为了研究两地哪边的保险产品更好,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
香港保险真的比内地更容易理赔吗?
不吹不黑,一条一条对比了港险与内地重疾险的理赔条件。
得到的结论是:重疾理赔定义,港险和大陆各有优势,但轻症和少儿特疾方面,内地呈现明显优势。
并不能证明香港保险更容易理赔。
再说说价格。
最近几年,互联网保险的价格战打得很凶,连带着线下产品的价格,也降了一些。
30岁男性,五六千买到50万终身重疾险,一千多买到100万保到60岁的定寿。
这个价格,就连香港保险也比不上。
而且,内地的保险公司也不是只会打价格战,学保障学的也挺快。
曾经港险引以为傲的额外理赔、癌症多次赔,都被内地的同行学了去,甚至做得更优秀。
达尔文3号、超级玛丽3号这样的网红产品,可以做到60岁前,重疾额外理赔80%,比香港保险更大胆;
守卫者3号这样的新秀产品,癌症多次赔的间隔期,缩短到了1年,对比港险也丝毫不输。
市场是最敏感的。
从内地赴港险投保人数连续多个季度下降,已经反映了某些问题。
要不要买一款产品,有一个永恒的原则,不懂就不买。
理财产品如此,保险产品也同理。
不管是大陆还是香港的保险产品,希望大家在做选择之前,对任何一家公司或者产品都没有偏见。
外国的月亮不一定比中国圆,更何况是中国香港呢?
过去香港的保险确实比内地的形态更先进,性价比也更高,但那不代表内地的保险永远止步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