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结合当下的热点事件可以看出,针对特定事件和对象的语言暴力,起初往往是由个别网络喷子挑起的。这些喷子极端且极具煽动性的观点,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大量的响应和附和,最终汇聚成了群体性的语言暴力。
1)情绪传染
坦诚说,网络喷子们的言论,其本质是负面情绪的宣泄。而负面情绪的表达,很容易让其他网民产生共鸣,从而造成负面言论的大量传播。
“情绪传染成为网络传播的核心动力,情绪传染敏感度高的网民成为集群行为的主角,引领一般网民潜在的集群行为意向,增强了集群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你无法想象,这是年轻女孩子说的话....
2)“共同见解”和“共同注意”
西方研究者通过一系列实验后认为,普通民众在很多时候并不是想真正寻求真相,而是在寻找所谓的“共同主张”。他们在面对网络“意见领袖(大V)”的观点时,通常持有“你的理解就是我的理解”的倾向,不加辨析就全盘接受。而极端态度的短时间汇聚,最终造成了网络舆论的观点极化。
另外,一些具备争议性的特定事件,可以唤起人们“共同注意”的感觉。譬如网上一些破坏性言论,在朋友圈或微博上转发、呈现的频率越高,网民就越倾向于和认同其观点,喷子现象和网络语言暴力也借此得以传播。
3)“沉默的螺旋”
传播学中的“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广受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使这类观点越来越大范围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遭遇群起而攻之的危险),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选择保持沉默。这样,就造成一方的沉默和另一方的增势,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强大,另一方就越发沉默下去的螺旋式发展过程”。
该理论的一个核心,即“个体对孤独(或被排斥)的恐惧。”

作为男篮老大哥的易建联,至今都没有开放评论,想必是对当年的“喷子”心有余悸
因此,当一些网络喷子的极端言论出现后,部分理智的网民即便持有不同的观点,也会选择“潜水”;而一些非理性的网民则做出积极响应,这使得舆论观点不断极化,从而陷入了“沉默的螺旋”。
四
总的来说,在今天的社交平台,我们不仅是信息的受众,在很多时候还是内容的生产者和发布者。
因此,我们有理由和必要加强自我管理、提升个人修养、不做喷子,并在营造平等交流的讨论氛围的同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遭受网络语言暴力的受害者一定的支持,团结更多人共同抵制网络喷子和语言暴力。
毕竟,一个充斥着语言暴力的网络空间,是不符合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