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社会主义姐妹情”?
如果说受众问题是海内外百合剧所面临的普遍问题,那么国内对于影视作品中情欲书写的审查,则成为了国内百合剧的另一道门槛,这是国内百合剧发展所面临的特殊性问题,也部分地造就了百合剧和耽改剧的不同命运。
早期耽改剧,如《逆袭》,就曾因其尺度过大而惨遭下架,至今资源难觅。因此,考虑到国内特殊的审查机制,耽改剧的成功,一大半工作必须要落在“改”上。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很大一部分耽改剧都试图以其他的感情来取代原作中的同性之爱,也正是因此,“耽改剧”才获得了“社会主义兄弟情”的“美名”。
而在中国的文化氛围中,历来就存在极为丰富多样的情感叙事框架,来刻画男性之间的深厚情感。无论是仙侠传奇,武侠小说,还是历史故事之中,男子之间的兄弟之义、知音之谊、君子之交、师徒之情,都是大众广为接受并赞美的对象。由此,原作中的同性情欲也可以被“化消”在这类叙事之中,并以“社会主义兄弟情”的面貌得到呈现。
例如,《鬓边不是海棠红》就走了“知音”或“知己”的路线,商细蕊与程凤台因戏曲相识,进而相知。这样的处理虽然遭遇了部分原著粉的抵触,但总的来说,依然以一种大众较能接受的方式保留了两位主角之间的感情。有自媒体认为,“这种“兄弟情、朋友义”的CP方式,通过情节起伏的剧情,吸引并包揽了圈层内外两方的受众,而获得一致好评。”
而相比男子之间极为丰富的感情叙事框架,现有的文化氛围中则少有能够充分表达女性之间情感的叙事手段。在传统的意义上,女性往往是作为男性的附属品出现,缺少独立的社交关系。而所谓的文化“正脉”则主张男性应当是女性的情感依托,女性之间最多也只能是闺中密友或手帕交,比起男性的家国叙事,武林往事,从题材上就大受局限,更与男男之间的大气磅礴相去甚远。
更严重的是,在许多人眼中,女性与女性的相处不仅难以做到“大气磅礴”,反而常常与小肚鸡肠,勾心斗角这样的贬义词挂钩,仿佛女性朋友只能是表面姐妹,背后捅刀的塑料姐妹花。
因此,相较于塑造“社会主义兄弟情”,如何塑造“社会主义姐妹情”,是一项远为困难的任务。因此,百合剧自然也就更难在保持充分的情感叙事张力的基础上,适应特殊的审查环境。
不过,在我看来,相比受众的问题,如何处理“社会主义姐妹情”其实是更容易解决的。现有的海外百合剧中就有许多我们可以借鉴的元素。
例如,海外的百合剧大多将背景放在现代社会。在现代,女性逐渐走出家庭,在社会和工作岗位中占有一席之地,这种社交圈子的扩大使得她们的感情不再局限在家长里短上,也不必在围着男人团团转。随着社会对女性境遇越发,相比于耽改剧大打“古装”“玄幻”“探案”牌,以“现实”和“现代”为旗号的百合改在题材上未必逊于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