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海·梵志说道:“作不应作,应作不作。不行福事,不畏后世。为痴所盲,离诸善业,专行恶业。以离善业,行不善业行,于邪道重恶之罪,积如大山。”
简而言之,面对儿子让他信佛的问题,宝海·梵志质问儿子,为何成佛就要放弃众生,这是自私自利行为!质问了之后,他就开始发愿。这一段很重要!我老看大家抄这个经,抄那个经,没有人抄宝海·梵志的这个愿,这个愿应该是佛教经典。
“世尊”,就是前世佛,“我今心动,如紧花树叶”,紧的都缩起来,“心大忧愁,身皆燋悴”,这是表达他的遗憾。
那么要承担什么?我“不舍如是众生”,第一要做到能够帮助他们什么,所以我就把全部财产捐出来;最重要的,就是觉悟的传递,把它延续下去,发愿“往生不净土”。你们1400个人也没有错,你们去往生净土;而你们抛弃的这些人,我要往生不净土,帮助他们,一个大愿!
其实宝海·梵志一直不发愿,他希望找到一个人也发这个大愿,找到一个知己,结果听完1400个人发愿,全都是往生西方阿弥陀佛净土。所以宝海·梵志这整段发愿文,是最值得抄的。
宝藏佛都被感动了,他应该从没听说过有人发愿往生不净土。这就是《悲华经》的“悲”。
5、弥勒佛与大迦叶
刚开始的时候,是释迦牟尼在耆阇崛山讲,《悲华经》的结尾,最后点出来,宝海·梵志就是释加牟尼的前身。我是发愿往生不净土的,因此,我的像下面不允许有莲花;凡是有莲花的,不是我。所以前世佛的座是平的,是金刚座,往生不净土,金刚加持,愿非常大,决心非常大,力量也很大,他要把所有那些被1400个人抛弃的全部度完。
后来,他生怕自己不能度尽所有的人,所以他还有一个愿,一套系统:假如我可能有一个小婴儿忘了度了,那怎么办?弥勒接我的活儿。因此,弥勒佛座下也不允许是莲花,也得是金刚座,因为没有发愿往生净土,而是往生不净土。
这时候我们发现,《悲华经》一开头,当时弥勒菩萨是首座,“最为上首”,他已经在那儿钉了一个钉子了;因此在《悲华经》的最后,给了他一个佛位,叫做弥勒佛。
如果我们要看佛像的话,不通过经文,是认不出来的。《佛说弥勒大成佛经》里说,“一时”,“佛”,就是释迦牟尼,在那儿散步,舍利弗有点问题,佛就给他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个转轮王叫儴佉,他的城里有两个婆罗门种姓的一男一女,生了一个孩子,实际上就是弥勒下生,投胎到他们家。等弥勒长大了,出家学道,后来在菩提树下,“金刚宝座”宣讲佛法。
我们常常说弥勒的“龙华三会”,就是有三次重要的宣讲佛法活动。这个金刚宝座下,有水从地底涌出来,他就在这个座上宣讲佛法。经文中有关于他的形象,入城的时候,“佛现十八种神足”;但是,我们现在能够看到,可以提醒大家注意的,就是“身下出水,身上出火”。
我们看看法国吉美博物馆犍陀罗的“弥勒下生成佛像”,身上出火,身下出水,这是弥勒,不要乱说他是别的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