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说起印度,我们首先总会想到宝莱坞的歌舞升平,然后就是各种让人叹为观止的gif动图,让人不禁感叹原来生活中平常的技能竟然还有“段位”。“外挂”一词源于网络游戏,一般是独立的第三方软件,“开挂”的意思,就是特定玩家使用该软件后,可使自己不受约束获得其他玩家所不能的特殊能力。
这些印度人果真各个骨骼清奇,异于常人嘛?答案是显然的
所有的喜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其实是另类的悲剧,这些主角们都是一些社会底层劳动人员,而他们的开挂道具就是自己吃饭的家伙事,用对应欧阳修笔下的卖油翁来说,“无他,熟耳”。
曾几何时我国的劳动大军中也活跃着一批类似的牛人、大咖,原北京百货大楼售货员张秉贵就有两个绝活,“一抓准”、“一口清”,所谓的一抓准是只要经过他手的东西不需要称重,不多不少;而一口清就是不管你购买多少种类的商品,他自己会立即心算出一个结果,准确无误。诚然张秉贵的这两项技能是不可培训的天赋异禀,普通人难以匹敌,可随着计算器和专用计量器的成本降低与普及,人人都可以成为“张秉贵”了。“开挂”的土壤随之消失。
中国的工业化脚步还是在滚滚前进,而印度的现代化显然还处于初级阶段,或者说甚是落后,节省劳动力的工具还不普及、其实很多“开挂”的行为,只需要投入相对应的机器即可解决,效率至少翻倍。从根本上说印度缺乏资本,劳动泛滥,导致雇主宁愿雇佣劳力也不愿意投入资金购买机器解决生产率。在劳动工具相对昂贵的现实下,普通的工人只能苦练基本功希望得到机会的青睐,这样的环境最终成为了我们眼里的“开挂”。
如果单从缺乏工具角度似乎也不能有力的说服印度“开挂”频现现象,毕竟这个世界上工具不普及的地区国家很多。印度相比中国的奇特之处是,最能吸引劳动力的制造业远不发达,而原本吸引劳力的土地难以容纳剩余劳力,这样导致了大量的劳动力蜂拥去向门槛较低的服务业 ——餐饮 酒店 城市交通。重复着劳力泛滥,缺乏资本下的机器的引入所导致的恶性循环。
此外,印度的传统对“开挂”也会产生补充作用,印度社会至今没有摆脱种姓、宗教强大的影响力,个体职业收到祖辈影响,父辈是鞋匠,儿辈继续,劳动技能在特定的环境中成为“祖传”的秘笈。
“开挂”的土壤依旧存在,在可预见的未来还会继续。
难以想象,一个“开挂”背后牵涉出如此冰冷的社会现象。在我们谈论时候此处不应该只有肤浅的猎奇笑声,更应该观察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也许中国幸运的地方是,张秉贵一般的牛人已经“黯然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