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永康》第三十三期
科 普 讲 坛
简介
形状
雪的形成
降雪级别
我国降雪特征
05
高纬度、高海拔地区降雪多,南方主要降雪地区集中。总体上,西多东少,南北方向多雪区与少雪区相间排列。
降雪比较集中的区域有4个:东北区北部、东部和长白山地区,新疆北部及帕米尔高原西部,祁连山及青藏高原东部和南部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
新疆北部和东北区北部、东部地区纬度高,受北方冷空气影响强度大,次数多,时间长,容易造成大的降雪,这两个地区也是我国积雪深度最大的北方积雪带。
长白山地区受东部海洋影响比较大,也是我国北方主要的降雪区和积雪区之一。
祁连山地区地处我国西部内陆,暖湿气流很难到达,属于大陆性气候,降雪是高海拔高山降雪,这里的积雪融水是河西走廊地区人们饮用和灌溉的最主要水源。
帕米尔高原西部是西风带的上升运动区,降水较多是青藏高原西部的降雪中心,东部的降雪中心在唐古拉山和巴颜喀拉山附近。
整个青藏高原总体上呈现高原腹相对少雪,四周边缘多雪的情况。这种降雪分布清晰地反映出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由于其西侧和南侧迎风坡地形抬升,构成了暖湿气流进入腹地的屏障,暖湿气流被迫沿喜马拉雅山南麓东进,沿高原东侧横断山脉北上,造成东侧多雪的背景。
长江中、下游地区也是我国主要的降雪区。这里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柱含水量大,在冬季一旦有冷空气南下,很容易形成雨加雪,因此也是我国冬季的主要降雪中心,其中长江中游地区还是我国另一条最大积雪深度带,可形成很厚的短期雪盖。由于受到秦岭及大巴山的阻挡,冷空气很难进入。
以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地区是我国的少雪区,只是在盆地西部边缘与青藏高原东边坡地区的降雪量较大。
广东、广西等低纬度地区和台湾省基本是无雪区。
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地区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是我国的半湿润地区,冬季主要受北方冷空气和西风带系统影响,年降雪量在30mm左右,低于全国气候平均值。
我国内陆干旱的荒漠地区包括内蒙古的西部地区,年降雪量都在 10 mm 以下,自然也是少雪区。
降雪的作用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