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其它诸侯也有样学样,兴起了第一波“砌墙”热潮,而时至今日,我们也依然能找到其遗迹。山东省有齐长城;陕西省有魏长城;辽宁省有朝阳市燕长城。可以这么说,中国长城最初的诞生主要是为了军事防御。
秦朝建立后,匈奴实力比之前壮大了不少,经常南下掠夺物资。秦始皇显然不会坐视不管,公元前214年派遣将军蒙恬率大军北上。仗是打赢了,却发现无法将敌“有生力量”完全歼灭,无论攻退。
▲长城即能调动兵源
▲又能防御怪物?中国的北境长城
那怎么办呢?守!蒙恬将军直接在燕赵秦长城基础上,加强整修出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一方面成为了国家领土边界的象征,对于北方草原少数民族而言,无异于一道不可轻易逾越的心理界限;另一方面也成为了中原王朝军队的“战斗堡垒”,即是防线,也是进攻发起线。正所谓“汉承秦制”,汉朝最终在对匈奴的征服中,将以下两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最终以和亲之事草草结尾的“白登之围”
公元前201年,汉太祖刘邦率32万大军在山西迎击匈奴,结果在大同遭遇“白登之围”,差点就被生俘。此役让充分让汉朝领教到了游牧民族骑兵的战斗力。想想,汉太祖登基时连拉车的白马都找不齐,攻守之势自然不言而喻。“惹不起,躲得起!”汉朝在通过和亲送钱缓解紧张关系的同时,也大修长城来保护边疆,利用长城的防御BUFF换来了“文景之治”。
▲长城基本决定了当朝的边界线
汉武帝刘彻即位,有了钱,刀磨亮了,自然有必要反击了,而这时长城的攻击BUFF也就有了用武之地。从公元前129年卫青首次北征,到公元前119年的“漠北决战”,汉军都是以长城为进攻发起线,从各隘口出发进击。
这个时候的长城,发挥着前进基地的作用,一来缩短汉军进攻和后勤补给的路程,避免车马疲惫。二来,也使汉军在大战后能快速撤退至关内,利用坚强壁垒阻止匈奴的追击,以求来日再战。这样完美的“战斗堡垒”,岂不美哉?长城对于汉朝最终取得汉匈战争的胜利功不可没!
▲汉宣帝时,匈奴最终归顺
到了隋唐盛世,长城的存在,对中原王朝取得对北方少数民族的军事胜利同样起着决定性影响!唐初,突厥曾进兵离长安不过40里,多亏唐太宗李世民发挥“个人魅力”签下“渭水之盟”才得以打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