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真的需要这么多制造业吗?
要说中国需要制造业,肯定是正确的。可是深圳本身面积狭小,要么把占地过大的制造业转移到周边地区,要么干脆扩大深圳辖区面积,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05
反思城市增长模式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深圳土地供应的结构性问题,是房价泡沫的根源。
国家有一条城市土地开发度不超50%的红线,而一个城市如果造多了工业园区和写字楼,自然就会导致深圳如今已经没有新增土地可以供应的局面。
当然,国家也在统一考虑和解决这个问题。
去年,国务院发布深圳“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大幅放宽了深圳土地供应的自主权,其中就包括二三产业用地可以混用。这无疑为解决深圳房价问题开了个好头。
而我们这篇文章的真正目的,是想引起一些对于中国城市增长模式的反思。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周黎安曾经论证,中国地方官员之间存在一种“晋升锦标赛”的选拔机制,晋升速度与当地GDP增速有明显相关关系,这是造就中国经济奇迹的重要原因。这也是张五常教授津津乐道的“县级竞争”的中国模式。
有利就有弊。
深圳土地供应偏向工业和商办,正是上述理论的体现。
但是经济是一个复杂系统,并不是把所有资源直接堆给企业,企业就一定能发展好。更令人无奈的是,无论“土地财政依赖”还是摆脱依赖发展实体经济,地方政府似乎都偏向于采用“土地”来解决问题。
这种模式甚至令人想起,美国无论解决金融危机、失业率、疫情、基建落后,都是一条路:印钞放水!
这样真的合理?
深圳制造业外迁,真正的原因并非政府支持不足,而是土地结构不合理导致的高房价,压制了企业获得低成本劳动力的能力。
政府在土地政策上对企业的偏向,正在反噬企业竞争力。
退一步说,就算极端的土地供应结构仍然能保证经济增速,然而要让2000万居民为此背上沉重的房贷,这样的增速真的有意义吗?
参考资料:
1.深圳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2021年度建设用地供应计划》
2.《2019年深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2015年深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