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取决于肉眼可见的地缘优势。
翻看深圳地图不难发现,此次纳入都市核心区的新安、西乡、民治、龙华(街道)、坂田、布吉、吉华和南湾街道,都紧邻着现有的都市核心区。
不止是近。上述地区和深圳中心城区的交通联系也已相当便利:宝安新安街道和前海仅一桥之隔;而地铁3号线、5号线、10号线更是将龙岗的坂田、吉华、布吉等片区与深圳市中心区无缝链接....
因此,从成本和空间维度考量,这些地区也将率先获得来自现有核心区域的外溢资源、设施,无疑是深圳都市核心区扩容的第一选择。
此外,这些街道具有较强的产业基础、基础设施配套,众多国高企业、重点实验室和技术中心坐落于此,整体发展水平较高,具备成为都市核心区的先行条件。
例如,宝安新安街道坐拥宝安中心城,城市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高;而龙岗坂田街道拥有知名信息通讯企业华为,是全球三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
四十余年间,深圳都市核心区几经扩容,面积已是经济特区建立之初的数倍。即便如此,深圳市核心区东西宽、南北窄的地理结构,还是让不少外地人觉得深圳中心区“有点小”。
确实如此。从罗湖到南山,不堵车时在北环大道驾车不足半小时,就能贯穿整个深圳核心区域。统计数据也显示,罗湖、福田、南山三区总面积仅330平方公里,占深圳全市土地面积不足两成。
与有限的土地相对应的,则是相当较少的人口规模。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罗湖、福田、南山三区总人口约450万人,仅占深圳全市人口的四分之一。
这个比例低吗?对比其他国内一线城市就能发现差距:2020年,北京常住人口为2189.3万人,其中中心城区(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常住人口为1098.86万人,占全市比重为50.2%;相邻的广州,2020年常住人口为1867.66万人,中心城区(越秀、荔湾、天河、海珠)人口为633.78万人,占约34%,均高于深圳。
深圳的目标是建设全球标杆城市。而对标纽约、东京等国际一线城市,深圳差距更为明显:以东京为例,其核心区23个区总人口为957万(截至2020年1月1日),占整个东京1382万人的近七成。
很显然,深圳都市核心区的空间、人口规模都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去年以来,中央出台了多个文件,均明确提出: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完善部分中心城市市辖区规模结构,解决发展空间严重不足问题。
换而言之,在当下的城市竞争中,有没有中心城市,有没有成熟的、一定规模的都市核心区,事关区域未来发展的空间。
因此,从上述维度考量,此次深圳扩容都市核心区不仅能够扩大主城区范围,还能够进一步提高核心区域人口规模,从而提升中心城区的首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