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当时电灯的前置基础技术不成熟,用于供电的电池性能差电压低,真空技术也没发展起来。
斯万的电灯不仅没有什么实用价值,性能也相当差,糟糕的真空技术总是让碳丝很快就烧断。
为此他一直在改进自己的这个发明,陆陆续续研究了12年之久。
始终无法突破耐用性这个瓶颈,在1860年彻底放下了实验工作。
这一年,爱迪生已经是个13岁的小报童了。
爱迪生
停下电灯研究工作的斯万也没有闲着,他涉猎广泛已经成为了当地学术圈内小有名气的人物。
他也从一家摄影底板制造公司的助手晋升为合伙人,还改进了当时的火棉胶湿版摄影法。
斯万设计了一种干燥的摄影底版,用硝化纤维素塑料替代原先现场制备硝化纤维溶液的繁琐步骤。
15年后,这个技术给美国的伊士曼带来了灵感,他后来成立柯达公司。
火棉胶湿版摄影
直到1875年,斯万才又重新拾起最初的电灯研究。
有两方面原因,一个是因为英国物理学家克鲁克斯为研究真空放电现象而改进了抽真空技术。
另一个是比利时的工程师格拉姆和德国的西门子制造出了性能出众的直流电动机。
这两项技术的完善让斯万看到希望,他只需要在制作灯丝的技术上努力就足够了。
斯万的电灯的确没有因为灯泡中残余的氧气而发生燃烧,但却暴露出了另一个问题。
克鲁克斯管需要严格的真空
碳化灯丝的电阻太低,原先采用电池供电并没有过多地暴露出这一个问题。
如今采用直流发电机供电,碳丝在大电流的情况下就显得弱不经风了。
虽然研究还没有公开,但斯万平日关于白炽灯的谈论还是得到了圈内人的高度。
一种斯万式马蹄形碳丝白炽灯
那一年,爱迪生在去怀俄明看日食的路上,闲谈中从物理学家巴克的口中得知了斯万的白炽灯。
他顿时觉得白炽灯将来肯定会成为家家必备的照明设备,趁目前技术还不成熟赶紧加紧研发抢占先机。
经过这些年,爱迪生可不再是个小报童了,他已经是发明了留声机、自动电报机的大发明家。
虽然他自己没有什么文化,但他懂得用人之道,在他的实验室里不乏大学生和科学家。
日食观光团,右二为爱迪生,1878年摄
他立马指派手下的科学家乌普顿协助研发白炽灯的工作。
另一方面,白炽灯的研发还远没到能应用的地步,爱迪生就已经成立了新的电灯公司。
并且还登报宣传他已经解决了电灯的各种配套问题,吸引了不少投资者。
手持灯泡的爱迪生,数码修复版
这也逼得斯万不得不早早将自己还不算成熟的白炽灯拉上台面展示。
1878年,斯万在纽卡斯尔的学会上公开展示了他的白炽灯,但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