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完全可以说,自己在备考托福和GRE的过程中,发现这个市场很大,以后肯定能做大,是个很有前景、并且能帮助别人的事业。
不,他没有,他只是说,我一开始是想出国,后来就是想赚钱。
这里插句话,如果是我们自己,我们会想着去做兼职攒钱吗?
不知道有多少人,在错过了第一次机会之后,就一辈子怨天尤人,或者一辈子沉浸在高谈阔论、勾画梦想中。
最应该做的,是迈出一步,先做起来,空想无益。
哪怕只是出去做个兼职,只要是对于实现自己想法有帮助的事情,先做起来。

书中连新东方的发展历程都讲得很实在:
老师的待遇:从给老师工资,到给奖金,到给股份给分红。
合伙人模式:从包产到户,到集约化、集团化。
公司运营模式:从一开始的亲戚帮忙,到同学加盟,到业务分包,到一起成立新板块,到公司化。
一开始干,要给老师高工资,那时候课少,如果按照每节课的提成给老师,老师会觉得少。
后来规模做大了,就给老师奖金,后来上市了,就给分红。
一开始俞敏洪的妈妈和姐夫都在公司干,老婆帮忙记账,其他公司骨干也有找亲戚一起干的。为啥找自己人呢?不给工资呗。
其实很多小公司刚成立的时候,或者小饭店刚开张的时候,都是一家子人干,主要是开不起工资雇人。
后来找来同学一起合伙干,就是大家看的电影《中国合伙人》。
同学来了,公司发展的快了,亲戚就有点跟不上节奏了,所以公司结构就要调整。
你看,他就是实实在在的讲自己经历的事情,也没有什么提前铺垫、高瞻远瞩,就是这么一步一步的走下去。
经常有人问,“新东方”这个名字,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没有,就是前面三年借用的人家“东方大学外语培训部”的许可证,所以自己申请证照就叫“新东方”。
是不是还蛮有意思的?
装的人见得多了,这么实在的真的少见,尤其是这么实实在在把怎么跑教育局、怎么和派出所沟通写出来,还把借用人家培训许可证给人家的分成比例也写出来。
俞敏洪还说,“在新东方这么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发现,推动变革最重要的要素,既不是理想,也不是情感,甚至不是未来,而是利益的分配机制。”
2、那么,做人实在,做企业实在,有什么好处呢?
这里直接引用俞敏洪的一段话:
“我个人认为,降低做事的成本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自己变成一个诚信、坦诚和值得别人信任的人,而且是唯一的方法。
你只要做到这些,就可以把精力、时间和资源用在你的事业和人生中最重要的地方,而不是把精力耗费在无聊的信息上。”

三、新东方给学生带来的不同体验。
新东方很多业务的推进,比如申请证照,比如上市融资,都离不开新东方学员的帮助。
学员们多年后,自己都说:“只要想起在新东方学习的半年时光,就觉得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那时候条件苦,但是学校和老师都是真心真意为学生着想的。
一开始上课的地方是20平的、下雨都漏的小破房子,他们会免费为学生录制磁带、免费为学生提供出国咨询。
外地的学生来新东方,没地方住,新东方就开了住宿班,一开始是找废弃的楼,甚至还找了破庙,还要咨询文物局,能不能住。
在空调还不普及的年代,夏天太热,就找制冰厂一车一车的拉冰。
经常停电,就在大课堂里点几百只蜡烛,还要备上灭火器。
在新东方学习,还会有各种独特的体验。
俞敏洪讲了一个小事儿,一个免费讲座,是1000人的礼堂,当时觉得北京大冬天的,来不来这么多人,就没发入场券,结果现场来了3000人,有1000人冻了一会儿就走了,剩下1000个学生在外面怎么都不肯走,派出所的警察也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