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能真的会买中国优步,现在就看它能值多少钱了,这么打双方都难受,但他们应该更难受。”2016年,一位滴滴高层曾告诉财新。
事后据媒体报道,为了斗到最后两败俱伤,其实从2016年4月开始,两家公司的高层就已经开始暗中商讨合并事宜,优步还因此提高了补贴额度以增加谈判筹码。
2016年8月1日,滴滴与优步中国正式宣布合并,滴滴将收购优步中国资产,双方互相持股:优步全球将持有滴滴5.89%的股权,相当于17.7%的经济权益;滴滴则将向优步全球投资10亿美元,按照优步当时的估值,滴滴的持股比例大概在1.47%。滴滴在合并优步中国后,估值大约在350亿美元。
“我们是一家年轻的美国企业,进入了一个大多数美国互联网公司都没法解码的国家。”优步时任CE0特拉维斯·卡兰尼克(Travis Kalanick)在宣布合并时说。

如果深究当时优步为何败于滴滴的原因,答案可能会有很多种:首先,滴滴根植于本土,前期通过网约出租车业务已积累了超过1亿用户,在吸纳本土投资及巨头扶持上也具有更大优势。其次,优步在产品本土化上做的不如滴滴,且核心工程团队在美国,沟通成本高。
再者,据界面报道,优步所采用的扁平化管理也并不适合公司市场,反而导致了各地团队各自为政、全国资源无法有效调动。
此外,合规风险也是优步最终选择退出的一个原因。在双方鏖战的两年,中国网约车行业都还处于监管的半灰色地带,两家公司也都曾多次被爆出黑车事件。2016年7月28日,也就是滴滴和优步合并前三天,中国《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出台,对网约车行业的从业资格、价格战等方面都做出了更强的监管,对于市场份额更小的优步来说,强监管造成的损失也将更大。
2016之后:“明争”转“暗斗”,只是战场不再在中国
滴滴与优步在中国一战最终以优步败走而告终,也奠定了滴滴在中国网约车行业的霸主地位,而由此开始,滴滴也逐渐不再满足于称霸国内市场,将投资目标放到了海外,又注定与优步一次次重逢。
2017年7月,滴滴与软银向优步在东南亚的最大竞争对手Grab投资了20亿美元。2018年3月,优步宣布退出东南亚市场,将东南亚业务出售给Grab并获得Grab 27.5%的股权,退出方式与退出中国市场时格外相似。
2018年1月,滴滴以约9亿美元收购了优步在巴西的最大竞争对手99,目前,滴滴表示已拥有南美网约车业务约50%的市场份额。
除了扶持优步的海外竞争对手外,滴滴也在将自身业务发展到海外市场。今年2月,据彭博社报道,滴滴正在进军英国等西欧市场;3月,路透社报道,滴滴已开始在南非开展业务。在这两大市场,优步都是滴滴的主要竞争对手。2017-2018年,滴滴还曾向优步在这两大市场的竞争对手Bolt投资,目前尚不清楚滴滴是否将与Bolt联手对抗优步。
不过,虽然双方在业务上存在不少重叠领域与竞争,但在股权结构上,两者仍然利益绑定。目前,优步仍然是滴滴第二大股东,拥有滴滴12.8%的股份,仅次于软银。而软银也同时是优步与滴滴的最大股东。
近期表现:优步深陷亏损,滴滴却已扭亏为盈?
据滴滴招股书显示,其去年总收入约合216亿美元,亏损约16亿美元。优步在去年的总收入则为111亿美元,亏损约68亿美元。从收入体量来看,滴滴已超越优步。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亏损一直是两家公司的主基调,但据滴滴招股书披露,今年第一季度,滴滴已扭亏为盈,盈利约合8.4亿美元。
滴滴的扭亏为盈格外让投资者惊喜,不过细看之下却可以发现,这一盈利并非来自可持续性业务。
滴滴在招股书中表示,今年第一季度公司的盈利主要得益于分拆旗下社区团购业务橙心优选带来的投资收益,以及一笔股权投资处置。该季度,滴滴的投资收益共19亿美元,其中拆分橙心优选带来的投资收益14亿美元,股权投资处置收益5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