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新疆贫困不堪,为了让当地的人民生活有所改善,戍边的军人们留了下来。
这批解放军,来自全国各地,可是为了新疆的发展,他们从此留在了这里,扎根在这里,过着最苦的日子。
最难的时候,他们都吃不上饭。
盐水煮小麦,就是他们的口粮。
进军新疆的10万人,起义军10万人,政府官员4万人,24万人的吃饭问题,怎么解决?
最初,是国家帮忙买。
当时国家每隔一段时间,从北京运来银元,用来购买粮食。
但是进口的粮食,价格高昂。如果从内地运过来,运费又是粮食价格的7倍。
为了让大家吃上饭,不再向国家开口,他们决定自己种。
为了不占用当地人的农田,他们选择去开垦戈壁滩上的荒地。
这群战场上杀敌的军人,人人拿起了锄头,各个扶起了犁耙。
师长张仲瀚,知识分子出身,当年却自己挑起了粪肥。
当时很多去支边的青年,连个碗都没有,到了吃饭的时候,把干活用的铁锨冲一冲,就用铁锨盛饭。
也没有地方住,到了地方先在露天睡了三天三夜。
最后开始在地上挖坑,再在上面铺上稻草,他们叫做地窝子,这就成了他们的住处。
下面,摆在解放军眼前的问题更加严峻:缺水。
人可以节衣缩食,但是农作物没了水活不了。
于是,他们动了从天山上引水的主意。
03
挖渠引水,说起来容易,但是在当年,在当时新疆荒无的土地上,无异于天方夜谭。
首先就是这筑渠需要的石头,需要7000立方米,用车拉需要100辆车运送1个月。
然而,哪有100辆车?
没有车,但有人。这7000立方米的片石,就靠战士们肩扛车推。
战士们不怕自己肩膀磨烂,却怕磨坏了衣服,干脆脱了上衣,那捡到的羊皮垫在肩上。
水泥怎么办,当时的新疆根本没有工业。急中生智,一个战士发明了代水泥——
把砖磨成粉末,与石灰搅拌,做出的水泥十分坚固。
但是,副作用也是明显的。
当时去做水泥的人,全身毛发都脱落了,手上脚上烧出一个个洞。工作的地方灰尘很大,两层口罩也不管用,经常会咳出血。
用生命书写历史,这句话后面,是真实的血肉之躯,在牺牲着自己的健康。
高强度的劳动,跟不上的营养,当时年纪轻轻的士兵们,很多患上了夜盲症。
“到了夜里看不清。”
为了不停下劳动的步伐,他们决定在队伍中,选出最年轻的孩子,把能吃的,好吃的都先给他,只为保留一双「能走夜路」的眼睛。
选人的时候,大家依次报自己的年龄,但奇怪的是,年龄越报越大,最后竟然没有一个“年轻人”?
原来,所有人都觉得,自己不能接受这份厚待,而选择了瞒报年龄。
后来查了花名册,那名小战士才接下了这份荣誉,从此,他成了一个队伍的眼睛。
每当夜幕低垂,他总是走在最前面,身后是战场上扛过了枪林弹雨,如今却目不能视的英雄们。
04
打赢一场场胜仗,在枪林弹雨中活下来,原本和平的年代,这些英雄该享有最高的荣耀,最好的生活。
但是支援新疆的他们,却过得比原来更苦了些。
为了让新疆真正好起来,建工厂成了当务之急。
可是,钱从哪里来。
不能向当地的老乡要,不能向国家伸手,解放军们自己「省」出来。
从补贴里省,从发放的军装里省,军装的领子从双层变为单层,原本两个口袋,变成一个口袋……就这样,新疆建起了第一座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