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诚信为基础、以创新求发展、以质量求生存”。从批发代加工到自创品牌,25年心无旁骛深耕皮装领域,老宋表示,他所秉持的宗旨就是这18个字。
从2000年转型升级、规模化生产开始,到2010年奥王皮装的年产量从2万件跃升至20万件;从最早的民房车间、5个工人,发展到4万平方米厂房、500人的规模。“感恩时代、感恩政策。”老宋的嘴上挂着最多的是“感恩”二字。
他说,无论是奥王的“小步快跑”,还是海宁皮革城的加速崛起,都得益于国家的改革开放和政策扶持。“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顺势而为的企业才能取得成功。”
02二代从皮装转型布装
创业路上并非一帆风顺,对奥王而言也是如此。原材料成本上涨、有经验的工人难招等问题,都在困扰着宋建生。
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2015年,在银行上班的宋聿啸回来接了老宋的班。小宋是宋建生的独子,大学毕业进入银行系统工作。“我大学学的是金融专业,毕业了想先去银行锻炼下。”
在银行工作的2年,对宋聿啸来说是受益匪浅的。“在银行系统工作的这段经历,让我懂得了,对所有企业而言,评估风险是极其重要的事情,看清楚风险才能‘避坑’,不然突然一个‘雷’炸了你都不知道。”小宋笃定地说。
正是这份风险意识,让彼时刚接班的宋聿啸看到了问题:工厂的工人和公司的管理层都开始呈现老龄化态势。“人是最大的问题。”小宋皱眉道。
“做皮衣有三道工序,前道、后道和装袖,培训人就需要2年,一般的熟练工月薪在1.2万元左右,但是现在的工人年纪都大了,年轻人很难招,招聘来培训期长,也很难留住。”宋聿啸摇了摇头。
“企业转型升级是一场充满不确定性的漫长旅程,它既不是对过去完全颠覆和摒弃,又不是毫无风险意识地一味创新。”经过2年的磨合期,宋聿啸在2017年往前跨了一步,组建了一支做派克服的专业布装团队。“派克服的生命力比较强,对原材料和缝纫技术的制约相对皮装来说更小,款式的变化更多,也更讨年轻人的喜欢。”

抓住机遇,顺势而为。2018年开始,管理层的新老交替开始。宋聿啸一方面妥善安排原先的管理层逐步正常退休,同时在公司内部提拔年轻的骨干,此外,在网上发布招聘信息,亲自面试录取,广揽人才。
在同事和下属看来,“小宋总”身上有一种吃苦耐劳、乐观大气的决策风格,这也使得奥王服饰在布装创新研发上焕发出盎然生机。“派克服面料选择多样,款式也很多变,做好款式研发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保证品质,质量就是生命。”宋聿啸谨记父亲的教诲。
“我父母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我才上小学,那时候我们3个人挤在出租房的一张小床上,直到把席梦思睡塌了,里面的弹簧都弹了出来。过了几年,终于搬进了商品房,可是除了厕所和厨房简装了一下,其他都是毛坯。我的床上还挂着铁丝网,上面挂满了皮衣,就连做作业都是在缝纫机上。”谈起童年的艰苦,小宋并不以为然,反倒开心地笑了。
“人生就像吃甘蔗,不会从头到尾都甜。青涩的柿子只有经历了风雨才能变甜。”这是宋聿啸在《温州一家人》电视剧中最喜欢的一句台词。
03皮革让海宁人引以为傲
有人计算过,在海宁,平均1.3秒就能生产一件皮衣,平均3秒生产一只皮夹,平均48秒制成一组皮革沙发套,海宁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和产业承接能力令业界瞩目。
可以说,对于国内的皮革产业从业者而言,“海宁”这两个字所代表的是领军者、探索者和巨无霸,是他们需要仰望,并紧密跟随的旗帜;而对很多海宁人而言,皮革不仅仅是一块薄薄的物料,而是能够保证其未来自我得到良好发展的保障,是能够改变其一生命运并引以为傲的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