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建生和宋聿啸的父子故事,或许只是海宁一户普通人家的草根创业史,只是千千万万浙江人创业奋斗历程中的一个缩影,而这几十年来,类似的奋斗故事,每一天都在中国大地上实实在在的发生着。
专家点评
张娜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高级经济师
“海宁皮革”是一个响当当的省级区域品牌,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海宁作为海边的一座小城,没有发达的畜牧业,却创造了无中生有的市场经济奇迹,成为“中国皮革之都”;其次,海宁皮革的发展壮大,生动诠释了由企业到产业再到市场的区域经济组织演变过程,民营经济发展经济的活力和智慧一旦充分激发,区域技术进步和产业跃升势不可挡;最后,海宁皮革的成功,归根到底是浙江“草根经济”不断转型的成果,宋建生一家在创业阶段的吃苦耐劳,在从“草根”走向国际的进取拼搏,正是当前浙江集成力量建设创新策源地最根本、最质朴的精神所在。
潘毅刚 浙商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公共政策)
兴一个市场、带一批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一直是总结浙江经验常用的一句话。海宁皮革城就是这样的一个市场。一个不产皮草、皮革的地方,却成为了全国著名皮草集散地、皮革服装市场。从逻辑来看,似乎是市场成就了海宁皮革产业,成就了海宁皮革企业,但孰不知市场的背后,更重要的是,一个个始终坚守主业,适应市场变换,迭代创新的市场主体。市场的逻辑,是竞争的逻辑,是分工的逻辑。市场的生命力,来自于企业的扎堆集聚、分工协作、竞争出新。市场没了他们,就不称为市场。从挑扁担到全国连锁,从皮装拓展到布装,变化的是大浪淘沙,不变的是从一种市场繁荣到另一种繁荣。
数字皮革城
1994年建立,在1996实现了初步繁荣,1999年,海宁中国皮革城股份有限公司成立,2010年在深圳交易所上市,旗下拥有26家全资和控股子公司。
目前总部市场设有A座(综合购物广场)、B座(皮装•鞋业广场)、C座(皮草广场)、D座(裘皮广场)、E座(女装馆)、F座(品牌馆)、G座标(四季时装馆)、H座(批发中心电商配送中心)、AD天桥(皮毛一体区)、CF天桥(羊绒时装区)、海宁会展中心以及原辅料市场、品牌风尚中心等区块。辽宁佟二堡、江苏沭阳、四川成都、湖北武汉、黑龙江哈尔滨、山东济南、新疆乌鲁木齐、重庆、河南郑州、四川南充、山西怀仁十二大连锁(含品牌授权)市场均已建成开业。
经营企业超11200多家,年客流量超千万,直接辐射人口近3亿,年交易额超过200亿元,是中国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皮革专业市场、中国皮革业的龙头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