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城位于东平县中部,东邻彭集镇,东南隔小清河与沙河站镇相望,西南与新湖乡毗连,西濒东平湖,北邻大清河,距县城15公里。南北最长2.25公里,东西最宽2.5公里,总面积4.35平方公里。有耕地378公顷,53个行政村,人口6.1万人。 州城始建于宋咸平三年(1000年)。时因黄河决口,水淹郓州成(今东平埠子坡),知州姚铉奉旨移建于今址。这里地处古济水、汶水和运河交汇的地区,是历史上南北水路的咽喉。宋、金先后为郓州、东平府及须城县城,元为东平路城,明清为东平州城,民国至1982年为东平县城。 州城初建时城墙为土筑。南北各一门,东西各二门,形状似一巨龟静卧,元朝末年毁于兵火。明仁洪熙时(1425年),知州李湘将旧城重修。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因秋伏积水,城堤、城门多倾斜坍塌。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知州沈维基奏请山东省巡抚派员勘测,因城内西侧地旷人稀,涝洼积水,将西部城墙基地缩进2余里,并由土墙改为砖墙。新城周长13里余,城墙高2丈,城门5座,大东门谓之“龙虎”,小东门谓之“瞻岱”,南门谓之“望鲁”,西门谓之“秩成”,北门谓之“拱极”。城门外沿皆建石闸,5门之上均建城楼。清末至民国年间,城内有50条街巷。主要街道是署东、署西和署前街,成丁字形。街宽平均5米,多为商业、手工业和饮食业区,亦为全城之闹市区。新城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隅皆为常年积水洼,盛产鱼、苇、蒲、莲等,水面积占全城五分之二。旧志云:“夏秋之交,荷花半城,渔舟唱晚,风景清幽,不亚于江南。”成为县内一大景致。 城内古迹众多。有宋父子状元坊、“龙门连跃”坊等72架;有清真寺、关帝寺、火神庙、文庙、马公祠等古建筑20余处。 州城人杰地灵。这里曾孕育过父子状元梁颢、梁固,戏曲家高文秀等一代名士。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就出生在州城,并组织和领导了东平人民的革命斗争。 父子状元是指梁颢、梁固父子。梁颢是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乙酉科状元,其子梁固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己酉科状元。梁颢,字太素,生于公元963年,其父梁文度早逝。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梁颢参加科考未中第,于太宗雍熙二年(985年)再次参加科考,“复举进士,廷试”,太宗亲御崇政殿,以“颖川贡白雉赋烹小鲜诗玄女授兵符论”为题殿试新科进士。梁颢才思敏捷,下笔有神,首先交卷,“帝嘉其敏速,以首科处焉”。梁颢中状元后的二十四年,即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他的儿子梁固也在该年己酉科考试中高中状元。梁固,字仲坚,梁颢长子,受其父影响长于史学研究,曾作《汉春秋》一书。起初因父亲梁颢的遗荫和他的才学,朝廷赐他进士出身,并授予官职。梁固以父荫为耻,要求朝廷收回任命,决意凭自己的真才实学考取功名。不久,“举服勤词学科,擢甲第”,真宗“御崇政殿试服勤词学经明行修举人,内出‘大德曰生赋神无方诗升降者礼之末节’论题,得进士梁固等三十一人”。 高文秀(约1240~1290),元代东平路须城人。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今知有32种,数量仅次于关汉卿,时人称为“小汉卿”。杂剧中所写梁山英雄李逵的故事颇多。现存《双献功》《襄阳会》《赵元遇上皇》《须贾淬范睢》4种。《周瑜谒鲁肃》仅存曲词一折,现存杂剧《渑池会》,一说也是高文秀所作。
州城镇老城图
由清代东平州知州题写的门额“望鲁”
牌坊图